2013年江苏消费情况分析与对策建议

来源:经济贸易处 2013/12/18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5


  今年以来,面对国际国内复杂严峻的经济环境,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决策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一系列措施,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全省消费品市场呈现总体平稳、稳中有进的态势,在加快转型升级中保持了持续健康发展。

  一、2013年江苏消费市场的主要特点

  (一)消费规模持续扩大。今年以来全省消费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并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1-9月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054.9亿元,增长13.1%,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2.9%),与山东持平(13.1%),分别高于浙江(11.3%)、广东(12.1%)、上海(8.7%1.81.04.4个百分点。分行业看,批发和零售业发展较快,1-9月批发和零售业实现13629.5亿元,增幅达到13.4%,快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平均增速。同时,旅游业规模也逐步壮大,1-9月旅游总收入达到5151.68亿元,同比增长12.8%

  (二)消费结构升级明显。从城乡消费结构看,城乡市场共同发展。1-9月全省城镇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507.3亿元,增长13.1%。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47.5亿元,增长13.3%,增速快于城镇市场。从人均消费支出看,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速快于城镇。1-9月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5229元,增长7.7%,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024元,增长11.1%,增速远快于城镇居民。从三大区域消费看,苏北消费增速相对较快。 1-9月苏南、苏中和苏北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9010.5亿元、2811.8亿元和3232.6亿元,分别增长13.1%12.9%13.5%。苏南消费所占比重接近六成,苏北消费增速较快。三大区域消费增速更加协调,增速位列前三的依次是宿迁、徐州和南京。

  (三)热点消费增长较快。一是汽车类、石油及制品类销售有所回升。1-9月,全省限上汽车类实现销售额2025.6亿元,增长12.1%,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4.1个百分点。汽车市场回暖也带动了石油及制品类的商品销售,1-9月全省限上石油及制品类实现销售额774.5亿元,增长11.7%,较去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二是居住类消费保持较快增长。1-9月全省限上建筑及装潢材料、五金电料和家具类销售额分别增长26.2%21.4%16.2%;家电类消费有所回升,1-9月全省家电类实现销售额425.5亿元,增长9.7%,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9.2个百分点。三是金银珠宝类实现热销。今年以来,黄金价格不断下跌,城乡居民购买黄金热情高涨,1-9月全省限上金银珠宝类实现销售额208.8亿元,增长30.9%,比去年同期提高17.5个百分点。

  (四)新型消费业态发展强劲。网络消费呈现爆发式增长,以苏宁云商、无锡当当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发展迅速,1-9月苏宁电子商务销售收入160亿元,同比增长110%,无锡当当、苏州唯品会的网上交易额均预计比去年翻番。

  二、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一)消费增速不断放缓。受宏观经济增速缓慢回落等因素的影响,消费总体增速持续下降。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10年开始呈现阶梯式下降的态势,增幅从2010年的18.7%下降到2013年前三季度的13.1%

     

  图一 2010年以来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幅

  (二)消费结构仍不平衡。一方面,区域消费不平衡,苏中、苏北消费总体规模远小于苏南;另一方面,农村消费的增长空间还未充分挖掘。长期以来,农村市场零售额在社会零售总额中比重仅占10%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比城镇居民低50%以上。

  (三)餐饮等传统消费回落明显。1-9月全省住宿和餐饮业增长乏力,实现零售额1425.4亿元,增长10.9%,比去年同期回落4.7个百分点,其中1-9月全省限上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同比下降7.4%,特别是高端住宿业和餐饮业更加明显,营业额下滑幅度较大。南京市星级以上餐饮企业前三季度营业额降幅普遍达40%-60%,无锡市今年下半年原定6家五星级酒店挂牌,均全部暂缓。

  (四)消费市场需求不足。受经济形势低迷、运营成本上升、政策导向及未来预期不明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我省各级消费主体动力明显不足。1-9月城镇居民人均家庭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2%,低于同期GDP增速(9.6%);尽管1-9月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1.4%,高于同期GDP增速,但因收入绝对值及保障水平较低等因素,农村居民的消费动力不足。更多的居民选择提高储蓄应对未来风险,1-9月城镇居民储蓄率达到38%,农村居民储蓄率高达50%

  三、影响江苏消费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从国际环境看,影响消费的不确定因素继续增多。今年以来,国际经济持续低速运行,直接影响着企业特别是进出口企业的盈利水平,限制着企业的消费水平,同时持续低迷的国际经济也直接削弱了外国居民到中国(包括我省)的消费意愿。加上受***事件、中韩渔业冲突等因素影响,今年上半年中国主要客源市场日本、韩国入境中国旅游的人数均出现明显下降,来自日本的游客同比下降54.5%,来自韩国的游客同比下降22.3%。数据显示,1-9月份江苏入境游人数下降了12.1%,其中外国人下降了9.1%

  (二)从国内环境看,经济深度转型引发消费下滑还将持续一段时间。当前,在宏观经济进入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叠加的阶段,面临着转型升级之路中必经的一系列矛盾:收入分配不合理,收入差距悬殊,高收入阶层消费倾向下降,低收入阶层不能提供足够的有效需求;在分配给居民的货币收入中,转化为投资的部分与消费增加不协调,使生产过剩的现象加剧;新型的消费方式未能占据市场主体等。经济转型升级过程是引发消费下滑的深层次原因,2011-2012年,受宏观环境影响,江苏经济增速每年下调近1个百分点,导致最终消费下降11.5个百分点。

  (三)从省内层面看,居民消费能力、消费意愿和消费环境都存在一定不足。当前我省经济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期和转型升级攻坚期,经济增速有所减缓,这既有市场需求减弱、运营成本上升等原因,也有主动调整、加快转型的因素。一是居民收入放缓限制了部分居民的消费预期。今年前三季度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分别为9%11%左右,增速低于往年,收入增长不快,直接导致消费能力下降。二是刚性消费产品物价较高。今年以来,我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趋缓,1-9月为102.2,总体处于温和通胀区间。但消费刚性极强的食品类价格上涨3.8%,其中,粮食价格上涨3.1%,鲜菜价格上涨4.1%,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上涨2.7%,蛋价格上涨6.6%,水产品上涨5.0%。衣着类价格涨幅也较快,上涨了3.3%。三是住房及社会保障体系仍需健全。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保持较快增长态势,9月份江苏纳入统计的12个城市,9个城市房价环比上涨、3个城市房价环比下跌,环比涨幅在0.22%3.66%之间。高昂的房价,广覆盖、低水平的社会保障供给现状,直接影响了居民的消费预期与消费信心,一定程度上对当前消费产生挤出效应。四是消费外流严重。近年来,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商家重点发展的业态形式,网购也成为市场中新的主流消费方式。杭州淘宝、北京京东、深圳腾讯等大型电商呈三足鼎立之势,分别占据了整个市场的75.5%7%5%的份额,仅淘宝的营业收入就已远超我省苏宁云商、无锡当当、昆山唯品会的营业收入总和。再加上目前国家和省均没有完善的网络消费统计体系,很大一部分网上交易未被统计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因此,井喷式发展的网购分流我省消费的问题日益突出。另外,随着高铁、地铁等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更多的江苏居民选择到上海、杭州等商业更为发达地区消费,导致我省部分消费流失;奢侈品消费外流加剧,据统计,今年国庆黄金周,中国大陆在境外消费的奢侈品累计约41亿欧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5%。和全国情况类似,2013年江苏居民境外消费趋势也持续升温,港澳、欧美地区成为江苏消费者最爱购买奢侈品的地区。五是消费环境建设滞后。居民享受的商品和服务消费良莠不齐,消费者仍存不满情绪。据统计2013年前三季度,江苏各级消费者协会受理虚假宣传投诉问题共计561件,同比增长68.47%,涨幅位居全国第一,主要集中体现在食品、日用商品、烟酒和饮料等消费类别上。同时,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出行不便空气质量问题较为突出,灰霾、PM2.5”严重影响着居民的消费出行热情。

  四、四季度及明年形势预测

  (一)201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总体呈现前低后高走势。今年三个季度分别实现社零总额5138.8亿元、4900.6亿元和5142.4亿元,分别增长12.8%13.0%13.6%,呈现稳中有升的良好态势。由于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底将有一个翘尾效应,预计第四季度的增长率将不低于第三季度,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将实现增长13.2%左右,但增幅相比去年同期将有所回落。

  (二)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预计不低于今年。从国际看,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初现端倪,日本也实现了GDP连续3个季度保持增长,世界经济复苏势头逐步趋稳,世界贸易组织预测2014年全球贸易增速4.5%。但经济复苏过程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较多,特别是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的调整、新兴经济体滞涨风险、中日经贸关系走向、人民币汇率走势等不明朗。从国内看,经济既有增长动力,也有下行压力,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增多。自三季度以来,各项经济指标明显好转。近期,国务院又在信息、健康、养老等领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将为扩大消费提供较好的市场环境。从我省看,经过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艰苦努力,我省结构调整的效应已经显现,产业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所有制结构都发生了积极变化,发展后劲和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收入分配改革、城市综合体建设等政策实施的效应将逐步显现。因此,尽管经济面临众多不确定因素,但总体呈企稳趋势,将有利于增强消费动力,提振消费信心,初步预计2014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不会低于今年。

  五、政策建议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已进入由高速到中速的“换挡期, 经济增速总体趋缓。扩大消费需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基点,对保持经济平稳增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应多措并举进一步扩大消费需求,着力解决“无钱花”,克服不敢花,打破不能花,排除不愿花,从增加居民收入、培育消费热点,培育消费载体,完善消费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寻求扩大消费的新路径。

  (一)着力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中低收入人群收入。一是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机制,调整国家、企业和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比例关系,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工资增长长效机制,在初次分配中适当提高劳动报酬的比重。二是及时调整收入分配政策,使各类职工工资增长速度与相应的企业效益增长、财政收入增长、物价增长挂钩,保障居民的实际购买力。重点关注农民、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等低收入群体的收入状况,多方支持、多策并举增加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社会不同阶层间的收入差距,扩大中等收入人群比重,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增加财政对教育、医疗、公用事业投入,减轻居民的教育、医疗负担,对低收入人群试行补贴消费券制度,通过直接补贴消费的方式,提高生活水平,形成直接消费动力。

  (二)培育新的消费热点。一是大力推动信息消费。重点是加快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提高宽带数据容量和传输速率。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通过建立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推进教育、医疗优质资源共享,普及应用居民健康卡,加快推进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应用,实现“多卡合一”,让居民充分享受到信息服务带来的便利。鼓励民间资本以参股方式进入基础电信运营市场,鼓励智能终端产品研发,通过创新供给引导消费。二是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本土电商企业。重点是构建第三方专业化电子商务平台及开放式移动电子商务平台,推动电子商务B2BC2C市场发展。发挥苏宁易购等大型网络零售业企业的示范效应,提出培育和壮大本土电商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鼓励传统商贸零售企业发展电子商务,制定出台电商发展条例,加大电商人才培养力度,为电商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稳步推进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支持信息共享、诚信评估、纠纷处理、交易促进等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与管理平台建设。三是大力推动健康服务消费。重点是发展高端健康消费和养生养老消费。在保证政府医保严格限于基本均等化水平服务的基础上,剥离公立医疗高端医疗需求,促使基本以外的医疗健康服务向市场开放。建立健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在养老服务中充分融入健康理念,广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逐步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加快培育集养老、医疗、生活、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老年养老康复医疗模式。四是着力发展旅游文化消费。重点是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休闲娱乐消费,加大对第三产业和服务业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大幅度降低服务型消费成本,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消费水平,并建立准确可靠的服务消费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

  (三)加强消费载体建设。一是推进城市商贸流通业载体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大型商业街区、骨干商贸流通企业,打造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辐射范围广、核心竞争力强的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突出、具有知名品牌的连锁企业、老字号企业,运用商品、商号、配送、经营管理等优势,发展特许经营、专业连锁和自由连锁。二是加快农村流通网络建设。积极培育一批管理先进、面向农民的大中型消费品和农资流通企业。有效整合供销、邮政等系统现有流通资源,有效整合供销、邮政等系统现有流通资源,运用现代营销方式,为农民创造方便、安全和实惠的消费环境,引导和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四)扩大消费信贷。发展消费信贷是现阶段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的必然要求,对培育消费热点、活跃消费市场、提高消费者生活质量、实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换代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发达国家的消费信贷在消费中所占比重超过50%,有的甚至达到70%以上。按照国际经验,人均GDP一万美元是消费信贷发展的分水岭,我省正处于加快发展信贷消费的关节点,有条件加快发展信用消费。扩大消费信贷的重点,一是建立和完善个人消费贷款征信体系,优化消费信贷市场环境。二是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完善社会监督,保障生产和流通环节的消费安全;加快信用体系建设,避免交易过程中出现欺诈和欺骗行为。三是建立健全消费贷款抵押担保体系。对于采取贷款方式进行消费的,如消费对象属于政策支持范围,可考虑通过贴息的方式扩大消费需求。 

    (五)改善消费环境。大力整顿消费品市场秩序,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价格欺诈、非法广告等各种不法行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整治工作。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广泛深入地开展消费者权益宣传教育,积极发展消费者权益保护中介机构,加大消费纠纷处理力度。试行服务行业与实体行业错时上下班制度,方便居民消费,充分释放服务业需求。繁荣城市商业文化,放宽对商业网点和机构促销布展的限制,营造繁荣发达的商业文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