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徐州市坚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落实好中央和省委各项改革部署的同时,结合徐州实际积极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注入了强劲动力。
一是围绕激发老工业基地振兴动力推进改革创新。坚持发展思路项目化、项目具体化,把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城建和为民办实事项目以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大事概括为“三重一大”,以重点突破带动全局发展。加强老工业基地振兴扶持政策的创新和集成,省定三年振兴目标任务超额完成,装备制造、食品、能源、煤盐化工、商贸、物流、建筑等七大产业规模均超千亿元,高新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连续五年保持50%以上增长,完成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4.1万亩、新增耕地2.49万亩,完成棚户区改造408万平方米,初步走出一条具有徐州特点的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2009年起连续4年开展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创新奖评选活动,建立健全县(市)区综合考核、市直机关单位绩效考核、乡镇分类考核三大体系,制定出台突破睢宁、丰县崛起、铜山跨越发展、贾汪资源型城市转型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对城区、开发区、重点中心镇简政放权力度,有效激发了各地科学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内生动力。
二是围绕增强农村发展活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改革,积极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登记试点,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发放到户率达98%以上;大胆探索托田经营、股田制、股份合作、转包租赁、集零归整等土地流转新模式,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3.5万亩;加强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建设,102个镇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创新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发展,全市认定备案家庭农场达1699家、经营面积38万亩,工商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达8980个、入社成员211万户。深化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扶贫资金合作社,稳妥推进“一权一房”抵(质)押贷款担保试点,农村融资渠道不断拓宽。健全镇域发展推进体系,把全市114个镇分为城市综合发展、鼓励工业发展、优化工业发展、限制工业发展、禁止工业发展等五类,分别建立不同考核指标体系,大力开展中心镇创建达标活动,对达标镇在财税、土地出让金、管理权限、干部职级职数高配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今年又对中心镇提档升级、扩权强镇试点改革、管理示范镇创建等作出部署,促进不同类型镇各展所长、差别竞争、特色发展。
三是围绕加快新型城镇化推进改革创新。制定实施《关于加快推进城镇化发展的意见》,科学构建“1530”新型城镇体系,对深化户籍制度、农村产权制度、土地管理制度等方面改革进行积极探索。创新城市规划体制,所有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必须提供三个以上方案比选,一律提交市规委会集体研究决定,从制度上保证了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创新城市动迁机制,实行梯度转移和就近安置相结合、实物安置和货币安置相结合,对安置房全部按照商品房标准建设,对特困家庭实行慈善救助安置,实现改善民生、提升城市形象、调整经济结构“一举三得”。创新城市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大城管体制”,全面推行网格化管理,环卫保洁、绿化养护、公园管理等领域实现市场化运作全覆盖,显著提升了城市管理效能和水平。
四是围绕解决民生民计难题推进改革创新。坚持民生优先的工作导向和机制,深入实施百姓办事“零障碍”工程,累计清除办事障碍850项、精减审批事项113项、优化服务流程85项,百姓办事难、办事慢、办事找人等突出问题得到有效治理,市民满意度达95%。紧紧围绕“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热点难点,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扎实办好保障房建设、邻里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公共自行车、老年公寓等一批好事实事,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顺应群众求富求变求绿的热切期盼,大力推进蓝天碧水、显山露水、敞园改造、进军荒山等生态工程,市区300亩以上开敞式大型园林达20个,生态指标成为全面小康建设最过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