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上半年徐州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徐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3/8/7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2


  今年以来,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全市上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全力推进“三重一大”,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全力做好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经济总体呈现平稳运行态势。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177.9亿元、增长11.9%,总量继续保持全省第五位,增幅分别高于全国、全省4.3个和2.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高于全省。但同时也面临多项指标增速放缓、工业经济困难较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等问题,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压力较大。主要特点是: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转型升级步伐较快。积极主动应对经济下行压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一产、二产和三产分别增长3.9%、12.7%和12.5%,其中三产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2.8个百分点,贡献率同比提高13.5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形势较好,夏粮亩产和总产分别达370.1公斤和98.5亿斤,秋粮种植面积达575万亩以上。全市新建设施农业基地面积5.8万亩,改造升级基地6.4万亩。2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7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稳步推进。工业经济难中有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086.9亿元、增长13%,高于全省1.7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六位。六大工业主导产业产值完成4253.7亿元、增长15.6%,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89.4%。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产值分别增长20.1%和19.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35.7%和35.5%,同比均提高1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较快,50家省、市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营业收入完成473.2亿元、增长33.5%,入驻企业(商户)达6996家,比去年底增加1463家。重点培育的36家服务业大企业营业收入完成1010.6亿元、增长16.8%。

  (二)有效投入持续增加,“三重一大”全面推进。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3.2亿元、增长22%,高于全省1.9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592亿元、增长11.8%,增幅较一季度提高5.3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完成601.2亿元、增长36.8%,增幅高于全部投资14.8个百分点。年初排定的“三重一大”项目总体进展顺利。200项重大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完成投资361.6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30.1%,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徐洪河航道升级工程等99个项目投资额完成或超额完成节点计划,徐工挖掘机产能提升等7个项目竣工;苏美达沛县采煤塌陷地光伏发电等79个项目开工建设。8大类255项城建重点工程完成投资208.2亿元,三环东路高架、奥体中心和残疾人康复中心等155项开工建设,开工率达61%,其中吕梁风景区生态绿化等12个项目完工。“八大中心”建设、空军徐州机场迁建、黄河故道综合开发和十八届省运会筹备6大类29项事关全市改革发展稳定的大事推进总体达到序时进度,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后续政策争取获得重要进展,全市被纳入省首批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并作为省唯一滞缓衰退型老工业城市上报国家。

  (三)市场消费稳步回升,物价涨幅环比回落。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19亿元、增长13.2%,增幅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四位。主要消费形态协调发展,批发、零售、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分别完成129.7亿元、506.2亿元、5.5亿元和77.6亿元,增长12.6%、13.7%、10.5%和11.3%,餐饮业零售额增幅较一季度提高2.9个百分点。城镇和乡村消费同步扩大,城镇和乡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完成575.2亿元和143.8亿元,增长13.3%和12.6%,增幅较一季度分别提高0.3个和0.2个百分点。物价涨幅持续回落,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2%,分别比去年同期和一季度回落0.5个和0.2个百分点;其中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食品、衣着类商品消费价格涨幅同比回落1.1个和0.2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1.2,较一季度回落0.8个点。

  (四)县域实力不断提升,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强化科学发展目标考核,深入实施“铜山融入主城区”、“贾汪区转型发展”及“突破睢宁”、“丰县崛起”等支持政策,县域经济支撑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上半年,五县(市)工业增加值、工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幅分别高于全市5.6个、1.4个、0.4个和4.7个百分点。新沂必康新医药、睢宁龙英纺织科技产业园、沛县汉铝铝型材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建设。城镇化步伐较快,强力实施“1+3个100万”工程,5个县级中等城市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同步提升,30个重点中心镇创建深入开展,在全省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抽检中综合成绩居苏北第一、全省第五。新沂、邳州通过省全面达小康评审认定,沛县通过省级生态县验收。

  (五)节能减排取得实效,生态环境明显优化。全力争创国家生态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工业退城入园、扬尘控制、机动车污染防治等“七大工程”全面推进,年耗能3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节能改造率达20%,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6%以上。大力实施“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三大行动计划。17家主城区化工企业退城入园工作顺利实施,机动车环保检验率达到82%,夏收秸秆禁烧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南水北调重点断面基本实现稳定达标,功能区三类水体占比达76%,顺利通过国家级节水型城市考核验收。市区林荫路达标工程全面完工,二次进军荒山绿化工程四期栽植树木208万株,潘安湖二期、玉潭湖等一批精品园林和30个街头绿地建设顺利实施,京沪高铁沿线环境整治任务全面完成。

  (六)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创新能力持续增强。扎实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云龙区获批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单位;全市发行企业债23.9亿元,上报国家待批111亿元;4家农信社改制组行获批开业;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扩大至17家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经济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实际到帐注册外资7.23亿美元,总量位居苏北第一,进出口总额和出口额分别完成26.5亿美元、19.1亿美元,其中服务贸易进出口额完成3.47亿美元、增长1.1倍。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和营业额分别完成1.26亿美元和1.33亿美元,总量均居苏北第一。开放载体发展势头良好,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业务总收入1193亿元、增长18.2%,新开工项目建设面积达110万平方米,新建工业厂房33.5万平方米,占全市总量的75%。创新型经济培育力度加大,全市获批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28个,新建校企联盟110家,新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48家,总数达3614家。徐州高新区实现业务总收入716.3亿元,云泰电气、圣罗兰科技博览城和安全科技产业园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开工建设。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科技园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筹建认定,淮海文化科技产业园建设全面启动。

  (七)财税结构逐步优化,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208.8亿元、增长17.8%,高于全省4.6个百分点,总量位居第五位。税收收入完成167.1亿元、增长17.6%,税收占比达80%,比去年底提高2.5个百分点。到6月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703.2亿元、比年初增加339.1亿元;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11.3亿元、比年初增加164亿元。金融机构对“三重一大”项目和徐州高新区已投放贷款138.3亿元,年度履约率达77.3%;中小微企业新增贷款86.8亿元,占新增贷款比重达52.9%,比上年末提高27.5个百分点。

  (八)民生民计持续改善,实事工程进展较快。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加快公共服务“六大体系”建设。上半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11799元和6598元,分别增长8.7%和11.5%。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口5.9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9%。社会保障五大险种覆盖面均在95%以上,新农合参合率接近100%。三大类100项年度民生实事总体进展顺利,市区林荫路达标工程等5个项目提前完成年度计划,市区医院新建迁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档升级、保障房、老年公寓、公共自行车体系、邻里中心以及平价公墓建设等12个项目超额完成节点计划,放心消费创建等79个项目完成节点计划。

  上半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但仍然存在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内需不旺和外需不振共存,实体经济增长乏力,工业投入未达预期进度,部分工业企业生产经营比较困难,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产业结构偏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矛盾仍较突出,资源环境约束加大,推动转型升级任务艰巨。这需要我们积极应对、迎难而上,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