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宿迁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来源:宿迁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3/5/2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3


  一季度,宿迁市经济运行总体情况保持较好态势,规模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外经济、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态势。但受多种因素影响,经济整体发展速度有所回落,发展的制约因素有所增多,需引起高度重视。

  一、经济运行主要情况

  1、农业取得良好开局。预计宿迁一季度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2.45亿元,同比增长4.9%。夏粮面积持平略增。预计宿迁市夏粮面积416.16万亩,比上年增加1.68万亩。畜禽养殖规模稳定。预计一季度全市生猪出栏74.76万头,同比增长5.1%;期末生猪存栏140.81万头,同比增长3.5%;家禽出栏2390.69万只,同比增长1.7%;期末家禽存栏3735.2万只,同比增长2.2%;禽蛋产量3.05万吨,同比增长3.9%。粮食价格有涨有跌,小麦价格涨幅显著。一季度,小麦平均售价2.35元/公斤,同比上涨14.6%;粳稻平均价格2.74元/公斤,同比下降3.9%;玉米平均价格2.15元/公斤,同比下降0.9%。

  2、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一季度,宿迁市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2.09亿元,增长18.8%,较1-2月提升0.2个百分点。新增企业拉动明显。新增工业企业发展势头良好,生产有序进行。其中,“翔盛高新”、泗阳洋河名酒、蒙牛乳业、中粮肉食一季度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20.06亿元,有力地拉动了全市工业经济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四大支柱产业中传统产业发展速度减缓,但机械电子增速较快。一季度,全市酿酒食品、纺织服装、林木加工业工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3.7%、20.4%和18.5%,分别低于全市增速5.5个、8.8个和10.7个百分点。而机械电子业工业总产值增长43.8%,比全市增速高14.6个百分点。

  3、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继续加大投入,以固定资产的大投入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一季度,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0.44亿元,增长29.6%。其中完成工业投资137.52亿元,增长20.3%。大项目增多,对投资支撑作用增强。一季度,亿元以上项目(不包括房地产开发)252个,同比增加44个,增长21.2%;亿元项目完成投资119.59亿元,增长50.5%。10亿元以上项目27个,比同期增加8个,完成投资29.6亿元,增长1.4倍。服务业投资力度加大。一季度,宿迁服务业投资继续延续上年较快增长态势,完成投资90.89亿元,增长45.7%。其中,用于教育、卫生、文体和娱乐业投资12.03亿元,增长2.0倍,占服务业投资的13.2%;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两大行业完成投资8.43亿元,增长83.8%。

  4、房地产市场趋旺。一季度,预计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61.24亿元,增长32.0%,比同期快4.8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房屋施工面积2184.03万平方米,增长18.2%。其中住宅施工面积1670.54万平方米,增长19.6%。房屋竣工面积245.97万平方米,增长25.6%。商品房销售面积194.5万平方米,增长79.6%;实现销售额74.83亿元,增长90.4%。

  5、市场消费平稳增长。预计一季度宿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3.2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限上企业实现零售额38.96亿元,增长16.3%。批发零售消费市场回暖。一季度,全市限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零售额37.4亿元,同比增长17.3%,较同期高2.3个百分点。其中,家电销售增速回升显著。实现家电类零售额3.9亿元,增长15.4%,比去年底回升9.9个百分点,比同期高24.8个百分点。书报杂志类零售额增势强劲。在“圆周电子”的带动下,书报杂志类实现零售额3.9亿元,增长39%,比去年同期高25.8个百分点。汽车销售稳步回升。实现汽车零售额12亿元,增长19.6%,比去年底提高3.6个百分点,比1-2月回升4.8个百分点。

  6、对外经济增速加快。1-2月,全市进出口总额、出口、实际到帐外资均呈现快速增长态势,其中进出口和出口增速均居全省第二位,到帐外资增速居全省第三位。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3.58亿美元,同比增长36.6%,比同期增速高24.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75亿美元,增长39.3%,比同期增速高37.3个百分点。全市实际到帐外资5733万美元,同比增长45.5%,比同期增速高22.1个百分点。

  7、公共财政收入增速上升到全省首位。一季度,全市实现财政总收入超百亿,达100.13亿元,同比增长14.1%。其中国税部门收入23.61亿元,下降2.7%;地税部门收入42.48亿元,增长36.4%;财政部门收入34.04亿元,增长5.1%。累计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49.06亿元,增长24.9%,增幅位居全省第一,比1-2月全省位次提升两位。公共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40.52亿元,增长31.3%;税收占比82.6%,比同期提高4.0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三位,低于苏州3.0个百分点,低于盐城0.4个百分点。

  8、金融业稳步发展。金融机构存贷款新增额多于同期,截止一季度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411.67亿元,比年初增加184.8亿元,同比多增62.37亿元。其中个人储蓄存款729.38亿元,比年初增加108.35亿元。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076.96亿元,比年初增加74.09亿元,同比多增13.57亿元。

  9、城乡居民收入平稳增长。预计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05元,同比增长11.5%。家庭人均总收入中,工资性收入3260元,占58.9%,增长12.3%;家庭经营净收入1284元,增长10.5%;转移性收入859元,增长11.1%;财产性收入133元,增长7.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45元,同比增长12.3%。其中,工资性收入1505元,占53.9%,增长13.0%;家庭经营现金收入1082元,增长10.1%;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158元,增长21.5%。

  10、园区实力不断增强。一季度,宿迁市各开发区经济发展总体上保持较好增长势头。项目建设总体较好。全市开发区新开工亿元以上项目137个,预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1.83亿元,占全市投资的48.5%,同比增长32.5%,比全市投资增速高2.9个百分点。工业生产稳步提升。全市开发区预计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74.87亿元,同比增长29.6%,比全市规上工业增速高10.8个百分点。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全市开发区预计实现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3.38亿元,占全市总量的47.7%,同比增长38.8%,比全市增速高13.9个百分点。外向型经济势头良好。全市开发区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7.11亿美元,同比增长83.6%;预计利用外资额达9334万美元,同比增长73.1%。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今年以来,宿迁经济运行步伐放缓,存在问题较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农业生产形势严峻。受禽流感等因素影响,近期禽类、生猪价格持续走低,饲料价格和人工成本却一直处于攀升状态,对畜牧业发展带来较大影响。一季度全市生猪平均售价约15.7元/公斤,同比下降5.4%,平均价格550元/担,已较大幅度低于保本价,禽类、生猪养殖效益进入低谷。由于受城镇化、土地增减挂钩工作推进影响,耕地面积虽然总量没有减少,但种植业面积同比有所下降,在一定期间内还不能形成实际生产能力。

  2、工业经济增速减缓。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8%,比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工业用电量增长12.0%,比同期回落14.8个百分点。1-2月,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1.8%,比同期回落6.3个百分点;利税增长29.6%,比同期回落39.3个百分点;利润增长39.5%,比同期回落29.3个百分点。白酒行业增速显著下滑。中央“八项规定”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出台后,白酒行业销售下降,生产明显减缓。全市白酒行业实现产值63.34亿元,同比增长4.9%,比去年同期回落34.6个百分点。光伏产业仍处低谷。受国际环境影响,全市光伏产业前景仍不容乐观,生产能力过剩。目前,据调查的光伏企业开工不足产能的20%,近半数光伏企业处于停产状态,生产比较正常的“庆丰能源”和“晶鼎科技”也只开工一条生产线,勉强维持生产。

  3、市场消费增长减缓。预计一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4%,比去年同期增速低2.1个百分点。餐饮消费由增转降。限上住宿餐饮业单位实现零售额1.5亿元,同比下降3.7%,而去年同期增长22.1%,反差25.8个百分点。列统85家企业中,有31家营业额呈下降态势。重点商超增速回落明显。一季度,“普玛特”、“一百”同比分别下降12.6%和10.3%,“大润发”仅增长6.4%,比去年同期回落7.8个百分点。白酒销售形势不容乐观。特别是“苏酒实业”销售同比下降26%,直接拉动限上销售额下降17.5个百分点,而其销售额占限上批零业销售总额的六成。

  4、财政收入增长减缓。一季度,全市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分别增长14.1%和24.9%,分别比同期回落10.2个和6.5个百分点。主要税种增幅回落明显。其中,增值税11.27亿元,同比下降14.0%,比同期回落43.1个百分点;营业税10.65亿元,增长36.7%,比同期回落5.2个百分点;企业所得税11.85亿元,增长16.4%,比同期回落50.5个百分点。一季度,酒、饮料制造业增值税同比减少1.31亿元,下降56.5%;批发业增值税同比减少1.17亿元,下降12.8%;餐饮业入库营业税同比减少0.7亿元,下降82.7%。

  5、城乡居民收入减缓。一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5%,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2.3%,回落5.7个百分点;家庭经营净收入增长10.5%,回落2.0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增长11.1%,回落6.7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2.3%,同比回落4.3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13.0%,回落2.4个百分点;家庭经营收入增长10.1%,回落3.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速放缓主要受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回落的影响。

  三、做好下一步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季度,全市经济发展开局较好,但是由于宏观经济运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因素的存在,完成年初确立的目标任务,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各地各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对进度滞后的工作查找原因,加大工作力度,冲刺二季度,确保上半年实现“双过半”。

  一是坚持稳定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把着力点放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围绕发展设施农业,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园区和特色产业带建设,加大力度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出产出水平,最大限度弥补养殖业损失;同时,加快推进西南岗、成子湖片区扶贫开发,进一步拓宽农村居民增收渠道,不断提高收入水平。

  二是坚持增加有效投入不动摇,把着力点放在服务重大项目上。以开展“走进重大项目、服务转型升级”主题活动为切入点,重点加强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及时做好对上争取工作,帮助企业加大跑部进省力度,加强与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协调,争取加快项目审批进程,力争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切实做到工作重心下沉,深入项目一线,发现问题,及时化解,稳妥解决,确保重大项目快速推进;积极搭建重大项目融资平台,协调银企对接,缓解重大项目融资压力,破解资金“瓶颈”。确保市委市政府确立的重大项目和中心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按计划顺利推进。

  三是坚持做强工业主体地位不动摇,把着力点放在培育大企业大集团上。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加快培育工业企业(集团)的政策意见,切实提高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直通车”服务水平,大力保障各类骨干、龙头企业在土地、用工、资金等方面的要素供给,切实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企业发展信心;加快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四大支柱产业的重点企业多措并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同行业企业捆绑开展产学研战略联盟,组建国家级、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发机构或科技创新载体。鼓励企业发展自己的科研团队,组建技术中心、研发机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着力培育新的产业龙头企业,激励企业上市和科技创新,打造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30亿元、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大型企业

  四是推进工业经济结构升级不动摇,把着力点放在加快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上。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六大集聚区的规划编制和实施,加快制定实施新兴产业“地票交易资金补贴”和“产业发展扶持资金”,进一步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加快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项目承载能力;开展招商引资,促进项目落地,加强产业研究、培育专业队伍。确保年内市区六大产业集聚区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分别建成1个公共创新平台,相关基础设施基本到位。

  五是坚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动摇,把着力点放在加强策应扶持上。认真落实“紧盯一个目标、重抓四项关键、强化三大保障”工作要求,抓紧抓好策应扶持和央企对接工作中的政策研究、项目编排、信息梳理、对接联络等重点环节,努力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六是坚持提高居民收入不动摇,把着力点放在深入实施倍增计划上。大力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建立和完善职工收入与经济效益协调增长机制,不断提高企业工资指导线和最低工资标准。加快民营经济和各类中小企业发展,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提高农业产出水平,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大力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全面消除绝对贫困,逐步缓解相对贫困,逐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以上收入者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