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街、美甲……爱美的女士们已经行动起来 潘荣 摄
3月12日,江苏召开推动服务业加快恢复发展情况媒体座谈会,省发改委、省商务厅、省文旅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等部门聚焦疫情对服务业发展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强化政策支持,以及江苏服务业的复工复产取得的进展和成效。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专家认为,国家和省级层面的宏观中观政策已相对完善,下一步主要是各地的微观政策和落实,并建议发放消费券、落实带薪休假制度等提振消费信心。
全省服务业正全面“回血”
座谈会上,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祁彪用“增效加速”来形容服务业企业复工经营态势。他表示,服务业是江苏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时间全省服务业企业复工经营进入全面增效加速阶段,“初步研判,服务业虽受冲击较大,但总体可控,挑战与机遇并存。”
祁彪晒出几组数据。截至3月11日,列入全省重点调查监测的34293家设区市服务业规上企业(含部分限上批零住餐企业)中,有29846家复工复业,平均复工复业率达到87%,南京、南通、盐城复工复业率超过94%;纳入监测调查的规上(限上)服务业企业职工总数245.5万人,已复工到岗179.1万人,到岗比例超过70%,较2月底有明显提高;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止跌复苏,纳入监测调查的8318家设区市限上批零住餐企业中有6912家复业经营,平均复工复业率达83.1%。
根据服务业用电大数据分析显示,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已全面复工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公共服务及管理组织等行业复工复业率都接近正常水平。
细化商贸服务业支持政策
谈及复苏中的商贸服务业,省商务厅副厅长周常青表示,随着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全省商贸服务业将迎来加快发展的机遇。
数据显示,截至3月10日,全省重点联系的486家城市综合体,复工营业441家,复工率90.7%;658家百货商场,复工营业546家,复工率83%;农产品批发市场复工营业率98%,农贸市场(菜场)复工营业率99%;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中,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亿美元以上企业产能恢复超过75%。
周常青提到,很多服务业企业不仅顶住疫情带来的停业停产冲击,还探索出新的发展路径和经营模式,比如“宅家办公”“线上培训”“线上金融”催生“零工经济”“拼购”等无接触配送方式,成为消费的主流方式。
他说,下一步,省商务厅将根据省政府相关政策要求,学习借鉴兄弟省市经验做法,起草《关于支持全省商贸服务企业积极应对疫情影响 保持平稳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将省政府相关政策进一步细化实化,近期即将出台。
文旅出实招,金融硬核支持
疫情发生后,旅游景区、旅行社、饭店等成为重灾区。随着疫情防控逐渐向稳向好,整个行业亟待复苏。据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经圣贤介绍,省文化和旅游厅组织各地各单位创新推出2000多个线上赏景、看展、观演、阅读项目,同时还推出系列“救急”措施,包括向全省旅行社企业暂退80%的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在全国省级层面率先出台文旅行业专项资金扶持政策,调剂安排1亿元纾困资金,推出“苏六条”等。复工复产以来,省文旅厅对室外旅游场所逐步有序开放作出具体部署。截至3月11日,全省累计开放景区214家,其中A级景区201家。
江苏多项金融措施为企业减负。据省地方金融监管局副局长钱东平介绍,疫情发生以来,江苏省相关部门陆续出台多项金融支持政策,支持企业疫情防控、复工复产。截至3月11日,已有3523家企业通过“受疫情影响小微企业融资绿色通道”申请融资,其中3090家获得信贷。各金融机构也通过多种方式,为企业抗疫复产提供服务。1-2月,全省小贷公司累计发放贷款120.9亿元,涉及中小微企业753户、贷款金额22.91亿元。
专家观点
建议发放消费券、落实带薪休假
座谈会上,南京财经大学副校长张为付表示,推动服务业发展,要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双向发力。“创造条件促进服务业复工复产。”张为付提到,最近大家关注到南京市委书记走进餐饮店堂食,起到示范和带动消费的作用。他建议,比如到3月底,只要餐饮业开工开业,每天免水电费,这将给企业很大信心。
张为付还建议对消费服务业需求侧推动靶向化刺激政策,比如全力落实带薪休假旅游制度。“从医务工作者开始,然后是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疫情防控期间这些人都没有休息,可以制定相关政策先让这些人带薪休假。”另外,可以针对行业、区域、时间差异化等发放消费券,找补失缺消费和激发潜在消费。
对于张为付提到的消费券,江苏省社科院研究员丁宏表示赞同。他建议对贫困家庭发放消费券,以此恢复消费者的信心,扩大有支付能力的有效消费需求。
精准支持影响严重的服务业企业
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刘志彪认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时,对服务业要给予特别的关注。目前,对于疫情冲击影响较大的企业,各地已出台不少阶段性减免税费、援企稳岗、金融支持、房租补贴等政策。对于原本财务和经营处于“紧运行”状态的中小企业,政府要想方设法进行“非兼并式救助”,稳定全社会就业,维护中小企业生存的社会条件、法律保障和经济安全性。
丁宏认为,对于餐饮住宿、商业零售、文化旅游等受疫情影响严重的消费行业,建议加大精准支持力度。同时,建议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和制度环境建设,加快释放新兴消费领域潜力。此外,建议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支撑的新兴消费逆势增长,成为应对疫情、稳定经济和人心的重要力量。同时,积极培育智慧医疗、在线教育、健康产业、电子商务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释放新兴消费领域潜力。(徐红艳 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