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首批“链长”闪亮登场。
近日,南京召开市委常委会暨市委应对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实施产业链“链长制”的工作方案》。《方案》明确由7位市领导分别担任8条产业链的“链长”。其中,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一肩双挑”,担任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产业链“链长”;南京市市长韩立明,则担任了医药与生命健康产业链“链长”。
上月18日,在苏州产业链全球合作云对接活动上,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提到,“苏州要通过建立产业链‘链长制’等制度,引导产业链做大做强”。
读者们可能会感到稍许困惑:“链长制”到底是咋回事?“链长”是负责干什么的?今天观潮君就简单为大家梳理一下。
01
细心的读者应该还记得,前几天刚刊发过一篇重磅评论《 “拆笔记本电脑招商”的变与不变》,其中就提到:
当年,昆山招商人员把一台笔记本电脑拆开,紧盯其中1000多个主要零部件,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开展招商,持之以恒、滴水穿石,最终构筑了一条规模宏大的电子信息产业链,成为江苏“双招双引”的经典案例和佳话美谈。
不妨试想一下,要是由这1000多个主要零部件生产企业构成的产业链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断供等情况,这可不就是断链?产业链一旦出现断链,就应当及时修补。所谓“链长”,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督促、协调和确保相关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链长制”并非今年才出现的,但不少地方纷纷推行这个制度,确实是从今年开始的。这其中,当然有着较为共性的原因:修复和优化正面临着风险、挑战和困难的产业链。
2019年8月,浙江省为推动区域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并考虑到复杂国际经贸形势对国内产业链的冲击,首创了“链长制”。这应当是“链长制”第一次正式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此后几个月特别是今年以来,广西、江西、陕西等多个省份也纷纷效仿,推出各自的“链长制”。梳理一下各地制度,在操作细则上略有不同,但一个共同的导向就是主要领导挂帅,负责一个或多个产业链,相关职能部门的主要领导则加入进来,具体负责。
观潮君刚才说了,“链长制”专门瞄准的是产业链的修补和优化。而产业链的中断、萎缩甚至“掉链”,恰恰正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之下,各地复工复产面临的重大考验,为此各地围绕固链补链强链,做了许多这方面的探索,令人印象深刻。
一句话,“链长制”是顺应当前复工复产大势而生,要解决的是产业链方面出现的各种麻烦和困难。
02
江苏首批“链长”诞生在南京,这事倒也不算稀奇。
公允地说,今年以来省城南京相当出新闻,可以说是亮点频闪。
据报道,凭着良好的产业基础,南京在2020年第一季度以3274.41亿元的GDP总量位居全国第九——这是南京首次进入GDP全国前十。同时,南京以1.6%的GDP增速,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不降反增的重点城市。其中得失,可以细细咂摸。
此次在全省率先推出的“链长制”,就是专为做强产业链而生。
这里不妨梳理一下南京的产业构成和发展现状,看看该市此次新产生的“七链八长”的由来。
早在2018年5月14日,南京发布《加快推进全市主导产业优化升级的意见》,将7大类14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为“4+4+1”主导产业体系,目标到2020年,全市主导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4.5万亿元。“4+4+1”,即四个先进制造业、四个现代服务业和一批未来产业。
2019年12月,南京市“招商突破年”的压轴活动2019南京地标产业推介会在北京举行。在主题推介中,张敬华指出,“南京正在构建‘4+4+1’主导产业体系,其中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人工智能,是重点打造的五个地标性产业。为培育壮大地标产业,我们分别制定了具体行动计划,个性化定制了富有含金量和竞争力的政策举措,在财政、土地、金融、人才、产品应用等方面给予优先保障,为地标产业发展提供最优条件”。
在系统梳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南京最终选择了五大产业地标,以及智能电网、轨道交通、智能制造装备三个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作为自主可控强链补链的着力点。这就是“八链”的由来。
去年,南京这8条产业链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750亿元。疫情期间,全国经济遭受重创,加之全球疫情蔓延对产业链造成了重大影响,南京的产业链难免也会受到严重冲击。
修链、保链、优链的重要性,就好比洪水侵袭时要确保拦水大坝岿然屹立一样,不言而喻。
引人注意的是,在南京推行的“链长制”中,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张敬华一人担纲高端软件和人工智能两大产业链“链长”,其担当精神、示范意义不容小觑。
观潮君梳理各地实践发现,领导干部“一身多职”并不罕见,但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之下,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链掉链、断链、短链的现实隐忧,“链长”这个“新头衔”,显然分量颇重,也特别需要担当精神。
无需讳言,目前南京产业结构依然偏重,生产性服务业所占比重较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偏慢,本土领军型企业不多。这些问题,依然是困扰南京发展的现实瓶颈。对标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对标高质量发展各项指标,南京还无法做到“安枕无忧”。
那么,“链长”们能破解这些问题和瓶颈吗?能真正起到稳链补链强链的作用吗?答案,只能在探索和实践中。
03
让观潮君稍感好奇的是,今后咱们江苏的“链长”们,会不会将这个崭新的“职务”印在名片上,作为对外推介的崭新由头?他们会怎样看待这个崭新的“岗位”及其“业务”?
应当说,名头的新鲜与否倒在其次,关键还是看实际内容、实际操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也是几乎所有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看点。
据本地主流媒体报道,南京“链长”的工作职责主要有5项,其中包括调研梳理产业链发展现状,统筹推进产业链发展规划、技术创新、项目建设、企业发展、人才引进,研究制定支持产业链发展的政策措施,协调解决发展中的重大困难问题等。
对市委书记、市长们而言,“链长”意味着沉甸甸的责任。
在观潮君看来,市领导班子挂帅“链长”,不失为一种特殊时期的特殊手段。疫情仍在持续,个别地区还出现反复。在这种严峻形势下,保持产业链的完整和优化,难度很大,任务很重。惟其如此,才必须使得“关键少数”发挥“关键作用”和“示范引领”,倒逼相关各职能部门也重视起来。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在当前特殊时刻开展新的工作,无异于一种“大考”,并没有经验可循,只能披荆斩棘开辟新路。虽说压力很大,但所谓“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这既是检验领导干部能力和水平的“试金石”,也是提升其履职能力的“练兵场”。
再者,作为省会城市和中心城市,南京产业基础好、创新资源多,有条件有责任在核心关键技术领域率先突破,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上作出积极贡献。同时,提高“首位度”,也是南京一直以来努力的目标。强链补链,要建立在产业链自主可控的基础之上;“首位度”,也意味着创新首位,责任首位。就此而言,探索“链长制”,南京也是在为全省做示范、当引领。
透过“链长”在内的一些体制机制创新,我们可以看到南京确保产业链完整、经济加快复苏的决心。实施“链长制”,不只是倒逼“链长”们重视起来,也是对处在链条各个位置上的企业主体们,传递一个鲜明的“链式思维”。各自为战的时代已经过去,以产业链为核心,连接起供应链、信息链、服务链、人才链、资金链等多个链条,恰逢其时。
特殊之年,唯有握紧拳头,才有强大的力量;串起散落的珍珠,才能绽放出璀璨光芒。政府高位推动,企业抱团发展,产业链才能更强更壮。
当然,有句话不得不说:无论产业链,抑或整体经济发展,总体而言是市场经济规律在发挥作用。行政力量要发挥积极作用,既要“积极作为”,更要“顺势而为”,让“两只手”形成合力。这也是我们观察各地“链长制”最终成效和成功与否的重要角度。
产业链自主可控事关国家战略安全和发展大局,事关经济领域风险防范和高质量发展,从短期看是稳定经济发展基本盘的关键支撑,从长远看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任务。作为省会和中心城市,“链长”已到位,关键就看后续落实了。
我们相信,南京这“头一炮”一定能打好,也一定能打响。
文/陈立民 左中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