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来拿工钱的,孙子开学了,回去带孩子,我不在这里干了。”近日,记者在泗阳县裴圩镇陈集红椒基地,巧遇裴圩镇营顶村的尚素萍过来拿工钱。记者在基地大棚内看到,绿油油的辣椒植株被挂满的青辣椒压弯了“腰”,个别植株甚至“跌倒”在地。基地丰收在望,不日即可采摘上市。
陈集红椒基地位于裴圩镇陈集村,占地面积300亩,总投资500多万元,从事红椒、西瓜等设施蔬果生产。
营顶村与陈集村相邻,在陈集红椒基地整个产业链条中,尚素萍属于那种闲时过来打工的,收入因工种不同每天从50元到80元不等。
除了这种打闲工的,基地工人的另一个来源是原先300亩土地的承包人,他们流转了土地,有了土地租金收入;进入大棚务工,又有了一份收入。
在这两种受益人群中,有不少是低收入户。基地优先聘用低收入户,日常用工30人左右,生产高峰期用工70人以上,人均日薪60元以上。
除此以外,红椒项目的投资主体联合流转土地的村民,吸纳周围的农民,成立了泗阳县旺诚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基地教学的方式带动周边20多户社员发展设施蔬果生产,户均实现年增收3万元以上,为这一带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
裴圩镇围绕项目动脑筋,项目引进后流转农民土地,由村集体建设大棚,再租给投资方。投资方通过基地向合作社社员传授技术,推动结构调整;用工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农民、低收入户。由于兼顾了各方利益,这种围绕项目设计的“1+N”模式既有效整合了土地、人力、资金等各种生产要素,促进了生产,又实现了帮助村民和村集体增收。
陈集村集体通过流转土地建设大棚转租,年可实现10.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
据介绍,种植红辣椒效益高,一亩地的收益能超过三亩的麦和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