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能力哪家强?江苏首次发布高新区成绩单

来源:中国江苏网2017/01/11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4

  如星罗般密布在城市各区域的高新园区,是城市创新最重要的细胞,那里有最前沿的创新观点,最具活力的创新群体,迸发出不计其数的创新灵感。一个个高新园区闪烁出创新之光,才能照亮起一座城市、一个省的“星辰大海”。

  早在去年,江苏的高新区就不再套用经济开发区、保税区的评价办法,取而代之的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1月10日,江苏省科技厅首次发布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交汇点记者从这份“成绩单”上发现,苏州、常州、无锡、南京四地高新区发展尤为突出。为带动南北两地高新区共同发展,据悉,今后江苏也会出台措施,树立榜样,促进高新区的均衡发展。

苏州高新区

  避免开发区发展趋同凸显发展特色江苏自有一套“评价系统”

  交汇点记者当天从省科技厅区域处获悉,江苏目前已建有16个国家高新区和30个省级高新区,国家高新区数居全国第一。

  为避免江苏开发区在多年发展中走向“趋同”,为展现发展特色,自去年6月开始,江苏专门出台为高新区量身打造的评价标准,旨在引导高新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发布的《江苏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办法》从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机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4大类、44项具体指标,对全省高新区进行评价。

  省科技厅对2015年度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进行了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聘请了科技、统计、发改、经信、商务、环保、人才、住建等部门管理专家和高校院所有关学者组成综合评价工作专家组,对各高新区报送的数据资料进行复审、评价,经综合分析计算,得出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结果和排序。

  来看“成绩单”:苏州、无锡、常州、南京榜上有名

  评价结果显示,江苏高新园区取得了较好成效,高新园区以占全省3.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21%的地区生产总值、28%的工业总产值和36.6%出口总额,集聚了全省33%的高新技术企业和50%的“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8298.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6.4%,高于全省16.3个百分点。

  每平方公里地区生产总值达3.76亿元,为全省平均水平的5.5倍,劳动生产率达43.9万元/人,为全省平均水平的2.98倍。高新区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中发挥了重要的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

  综合评价位居前三位的分别是:苏州工业园、苏州高新区、无锡高新区。

  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前三甲分别花落:苏州工业园区、无锡高新区、南京高新区。

  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提高方面,占据榜单前三的分别是: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

  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显著,前三名分别是:南京高新区、江宁高新园、苏州高新区。

苏宿工业园区工业坊

  全省45个南北共建区促进南北创新协调发展

  从这份成绩单便不难看出,南北创新差距是制约江苏协调发展的一个“瓶颈”。记者获悉,其实早从2007年开始,江苏就探索南北共建园区创新实践,鼓励苏南重大产业转移项目落户苏北,以人才、技术、项目带动南北均衡发展。

  据悉,目前江苏共有45个南北共建园区,南北两地在互动交流、招商引资、产业转移、信息共享等方面的互联互通正在加强。

  例如,泰兴黄桥工业园与江阴高新区早在2014年就正式签订了南北合作共建协议,至2016年12月,已有20家江阴籍企业到泰兴黄桥工业园区落户,其中14个项目整体或一期竣工投产,6个项目正在建设,3个项目签约待建。

  宿迁的“苏宿工业园区”借鉴苏州工业园区的经验,正在复制一个微缩版的苏州工业园区,初步形成了设施、功能比较完善的发展形态和空间,已连续七年位列全省共建园区考核第一。

  再例如,淮阴工业园在与南京江宁技术开发区形成南北共建园区后,在基础设施投入、产业机构优化、招商引资工作推进等方面都取得新进展,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开发区的平均增幅。

  鲜活的例子说明,这45个南北共建园区,正在为促进南北创新均衡发展,助力南北经济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期待来年,这份成绩单再更新时,可以看到南北高新区均衡发展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