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江苏海门"建筑铁军"迎来现代化转型

来源:现代快报2017/04/17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3

资料图片

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海门建筑业刚刚起步,通过参与大庆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等建设,赢得了“建筑铁军”的美誉。跟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海门的建筑业从北方市场逐渐拓展至全国,并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如今,“建筑之乡”这四个字,已经成了海门人对外介绍家乡时一张引以为傲的名片。

近年来,建筑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正在向现代化积极推进转变。在这样的发展大势中,海门突破传统发展思维模式,建筑业总产值再攀新高。去年海门建筑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占南通总量的五分之一,居全省县市前列。全市共有各类建筑企业265家,列全省县市第一,其中3家特级资质企业,列南通县市第一;成为“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是全省县市唯一。

科技创新

建筑产业现代化抢占先机

当前,我国建筑产业正处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型的拐点上。去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大力促进建造方式现代化,并明确提出,今后10年内全国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要达到30%。

近年来,海门坚持创新发展模式,推进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建筑业科技含量。2016年,海门建筑企业获得省级工法43项,获国家级QC成果21项、省级67项;获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28项,取得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11项。

南通三建集团敏锐把握国家产业导向和建筑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契机,大力发展以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产业为主导方向的新型建筑产业。如今,三建已经建立了江苏省首家国家级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产业园,并已形成集自主设计、研发、施工以及材料设备、部品配件开发于一体的建造体系和生产体系。

“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竞争对手,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根本还是要靠科技创新。”海门市委书记陈勇在海门市现代建筑产业推进大会上提出要求,要把技术创新作为战略投资,加强产学研合作,强化科研投入,推进技术研发中心建设,争取在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和应用技术领域实现新的突破。要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企道路,完善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激励等机制,为企业发展提供强劲的人才支撑。

引领转型

政策为发展新方向“掌舵”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海门的建筑业之所以能够持续、快速发展,除了得益于广大建筑铁军吃苦耐劳、奋力拼抢的优良传统外,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政策的扶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

如今,随着监管体制、发展秩序的调整,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建筑企业过去的人际关系型发展模式必将向法治化、规范化发展过渡。建筑业实施供给侧改革,便要准确把握国家政策的调整方向和建筑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对建筑理念进行革新,创新建筑施工技术。

为了更好地推进现代建筑产业发展,海门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试行)》。

根据该意见,对市内实施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项目,海门各相关部门要在审批服务、招投标、要素保障等方面大力扶持;对市外实施的项目,尤其是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项目,要帮助企业积极争取专项扶持资金,并在税收、保险、法律等方面做好咨询服务工作,主动当好企业拓展市场的坚强后盾。

勇立时代潮头

海门瞄准“全国十强”席位

据了解,去年海门仅建筑业就获得16项国家级大奖。“鲁班奖”是国内建筑业的最高荣誉,去年南通一共拿了3个“鲁班奖”,海门就占了两个。多年来,海门累计已捧回34座“鲁班奖”,是实至名归的“建筑之乡”。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2017年海门建筑业将突出“两聚一高”新要求,瞄准“全省第一、全国十强”总目标,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做大现代建筑产业为抓手,以发展绿色建筑、智能建筑为方向,以提高建筑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调结构、促转型”为主线,以创新驱动、科技进步为重点,不断提升建筑业的外向拓展能力和行业的整体发展水平,为海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立新功。

今年,海门定下目标,要求建筑业总产值继续保持全省领先,建筑业综合实力跻身全国百强县市前十强。建筑业总产值与增加值保持6%以上的增长率,完成总产值超1700亿元,建筑业增加值超400亿元,建筑业利税超95亿元,承建施工面积超1.5亿平方米,全市施工人数保持30万人,完成建筑外经新签合同额3亿美元,实现营业额6亿美元,全行业创独立承建国家级优质工程奖5项,省级优质工程奖50项以上,省市级文明工地80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