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道新接受人民网专访。
现代化经济体系离不开良好的营商环境,而税收环境又是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税收征管体制方式有着紧密关系。江苏国税系统近年来在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得到了省委省政府以及国家税务总局的高度认可。
2017年,江苏省几位主要领导先后对江苏国税的改革成效作出专门批示,刚刚结束的2018年江苏省人代会上,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对过去五年“营改增”全面试点和税收征管体制改革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江苏的税改为何能始终“走在最前列”?江苏省国税局党组书记、局长胡道新近日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透露,“放管服”是抓手、减税是红利、提升纳税人获得感是终极目标,核心是做好三道“加减法”。
权力做减法:以放权为突破口重塑税收征管理念
如果从70年代的基层税务专管员开始,胡道新已经在税务系统奋战了40多年,对税务征管体制的变化感受尤深。
“税务机关的权力主要是两方面:征收权和检查权,统称执法权。七八十年代的税管员权力很大,企业交多少税,怎么交,税管员有很大的话语权。加上名目繁多和频次密集的各种检查,企业不胜其烦。权力过于集中,税收征纳矛盾就很突出,税务机关跟企业成了猫和老鼠的关系,这是不正常的。”所以税改的第一步就是从削权开始,重新定位税企关系,胡道新把这称为“自我革命”。
2014年7月,江苏在全国率先推行税收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一举砍掉税收管理事项329个、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70个、取消实地调查事项157个。省国税局还专门出台管理办法,承诺没有特殊情况,同一年度内对同一纳税人的实地检查不超过一次,“不打扰”成为一条基本原则。
“国际上通行的税收检查面标准是2%,江苏2017年这一数字仅为0.9%,可以说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胡道新对此显得颇为自豪。
执法检查次数减少,并不代表执法效率的降低。相反,依托大数据分析,通过建立科学的抽查制度,执法检查比过去更有针对性,在最小限度打扰纳税人的同时,最大限度堵塞了税收流失的漏洞。同时,税收执法全过程的智能监控,让阳光执法变成了现实。
胡道新在张家港市国税局办税服务厅了解电子税务局线上办税情况。
服务做加法:以提升纳税人获得感作为税改终极目标
执法权减少后,执法队伍面临转型,税收征管的方向除了风险应对,大部分转向了纳税服务。重点是围绕纳税人最期盼、最关心的问题。
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的一次税收营商环境恳谈会上,一位企业家代表说,企业的需求其实很简单,就是“交钱少,服务好”。这句话让胡道新印象深刻,“所谓服务好,我的理解就是要提升纳税人办税体验,所以这几年我在省国税系统上上下下经常说一句话:要让征税和缴税都成为幸福、快乐的体验。”
2015年,江苏在全国率先建成电子税务局,562项纳税服务功能,95%涉税业务纳入网上办理。在此基础上,2017年5月,江苏国税建立了包括7项行政许可事项和183个具体事项的纳税服务“不见面”清单,全省实体办税服务厅从415个精简到97个,每日叫号量从高峰期日均13万户次下降到3.5万户次。
优化服务的另一方面是提供各种服务产品,用高效的缴税渠道,让纳税人交明白税、公平税、便捷税、放心税。“具体来说,就是让纳税人填报最少的表,填报最少的数据,填报难度最低”,胡道新解释。
2017年1月,江苏国税在全国首推“套餐办税”服务,将33项频发业务整合为6个办税服务“套餐”。原来新办一个企业,需要办理12个涉税事项,填写24张申请表,往返税务机关多次,花费十几天时间。现在只需要填写一套综合申请表,通过一个线上办税流程,到税务机关跑一次,花两小时就能办完所有涉税业务。对照江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550”改革设计中,开办企业3个工作日内完成的指标,国税系统已大幅超前。
2016年,江苏在全国省级国税机关首次推行实名办税,并在此基础上,主导建立了税收信用体系,让诚信纳税人以税收信用换真金白银,让失信纳税人一处失信、处处受限。2017年,江苏国税按月发布的“制造业税收景气分析报告”,成为省、市、县三级政府研判宏观经济形势、制定产业政策的重要参考……
创新无止境,服务暖人心。在各项改革全面推进的同时,纳税人的满意度也在大幅上升。2017年,由第三方调查的纳税人满意度,江苏县级国税机关排名第一。同时,2017年江苏国税新增纳税人82万户,同比增长23%,优化营商环境取得实在成效。
淮安市国税局工作人员为客户讲解“税E融”小微企业融资新工具。
税负做减法:以减税红包让企业真正得到改革红利
谈到减税,就不能不提营改增。2012年10月,江苏被纳入全国营改增试点地区之一。5年多来,江苏营改增累计减税超过1900亿元,营改增纳税人从11万户猛增到145万户。在素有“建筑之乡”美称的南通,2016年5月营改增试点扩展到建筑行业至今,当地的建筑企业获得了8亿元的减税,新增3000多亿元销售额。
“营改增不仅可以减少重复征税的弊端,为试点企业带来直接红利,而且可以通过制度转变盘活各类经济要素”,胡道新用“一改天地宽”形象比喻营改增的成效。在刺激投资和消费、驱动创新和创业、助推经济结构优化等方面,营改增都带来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据统计,江苏第三产业占GDP比重2012年为43.5%,2017年已上升到50.3%,营改增的贡献功不可没。
胡道新介绍说,刚刚过去的2017年,江苏国税部门组织收入8700亿元左右,光是办理的减税、免税和退税等各类税收优惠就超过5700亿元,占同期国税收入的65%以上。也就是说,国税机关每征收100元,纳税人就能至少享受65元的税收优惠。对于制造业大省江苏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红利。
从营改增试点到国地税征管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再到优化税收营商环境试点,江苏税改的每一步都走在全国前列。2017年1月,时任江苏省委书记李强和省长石泰峰先后作出批示,称赞省国税在组织税收收入、深化税收管理改革、全面推行营改增试点、互联网+政务服务等方面连创佳绩;当年9月,时任江苏省委副书记、代省长吴政隆专门批示:江苏国税在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释放企业“双创”活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营商环境也是生产力,优化营商环境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对税务机关来说,为纳税人打造最佳税收环境是税改方向,更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最佳途径”,胡道新把最佳税收环境概括为24个字:最简、最快、最优,公正、公平、公开,数字、智慧、分享,文明、高效、清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