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参事徐康宁:南京创新动能不断增强

来源:南京日报2017/07/03 发布时间:2020-10-09 浏览量:26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创新已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充分发挥科教人才资源集聚的优势,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持续转换发展动能,创新发展成效明显。

  “随着发展动能的转换,南京的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型经济开花结果。”江苏省政府参事、东南大学教授徐康宁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发展动能转向创新驱动,创新发展取得重大实效

  记者: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南京的创新发展,您会用哪一句?

  徐康宁: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在我看来,南京创新发展最突出的特征是创新动能不断增强,创新型经济开花结果,创新发展渐入佳境。

  记者: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徐康宁:过去五年,南京的创新发展取得重大实效。

  一是创新驱动战略不断深化,创新型经济、新兴经济崭露头角,科技型、节约型经济成分非常活跃。南京的经济转型取得重大进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年均增长20%以上,软件与信息服务、新型显示、下一代信息网络、智能电网产业规模均达到千亿级。

  二是发展动能转向创新驱动。南京一直具有这样的优势,科教人才资源比较丰厚,大学科研院所比较集中。过去几年,在这方面挖掘得很好,调动了各方面力量,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成绩非常突出。以东南大学为例,与南京大多数区共建了创新园区,学校一些科技型专家、有成果有专利的老师,充分利用这些创业创新平台施展才能,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的进程。五年来,南京建成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5家,各类众创空间162家,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列全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1%,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38.2%提高到45.3%。

  三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呈现出开花结果的局面。过去几年中,建设了多个科技创新创业平台。这些平台非常繁荣,有大量年轻人在其中创业创新。

  四是国家级江北新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江北新区产业发展层级更高,城市建设品质更高,体制机制也有很大创新,拓展了城市创新发展空间。

  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转向科技型

  记者:产业是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动能转向创新驱动,给南京的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哪些变化?

  徐康宁:随着发展动能的转换,南京创新发展、转型发展的理念深入人心,无论是政府管理部门还是企业,创新意识都在明显增强。

  随之而来的是,南京产业转型升级成绩比较突出,产业由以往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高端产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产业结构也发生重要转变。

  过去,南京的产业偏重、偏低,主要有汽车制造、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等比较传统的一般产业。这些年,智能制造、轨道交通、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和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服务型经济比重也逐步提升,产业结构从相对偏重转向轻型和科技型,发展后劲和潜力得到释放。

  最能体现南京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是服务型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比重大幅上升,由50.7%提高到5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1%。金融业、文化产业、旅游业等成为支柱产业,枢纽型经济发展迅速。

  服务型经济是南京的优势所在也是潜力所在,依靠高科技和中高端创业以及服务业为主的都市型经济特征日益显现。以江宁为例。我每天开车从城里到东大九龙湖校区上班,路过以双龙大道为主轴的江宁新的商业区,各种新型现代化购物中心和其他的新型商业业态成片发展、鳞次栉比,服务业发展非常兴旺。东大经济管理学院有很多来自世界各国的留学生,他们对南京的经济发展特别是经济结构变化感到很惊奇。服务业发展,不仅支撑起南京一片发展新天地,体现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也更加凸显出南京作为省会城市、东部地区重要中心城市和长三角特大城市的独特区位优势。

  南京还充分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城市能级,不断壮大港口经济、临空经济、高铁经济,枢纽型经济在全国异军突起。高铁经济,南京南站周边非常热,枢纽型经济特征明显;港口经济过去一直是南京的强项,现在随着长江12.5米深水航道的开通,地处沿江和沿海经济带“T”形发展轴连接点的南京,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港口枢纽型经济特征充分显现;过去某种程度上机场是南京的一个短板,随着2号航站楼的建成,以此为依托,南京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大批项目和企业落户于机场周边,发展势头非常好。

  优化创新发展环境,做大做强中高端产业

  记者:南京应该如何继续推进创新驱动战略,以创新发展撬动整个城市的发展?

  徐康宁:首先,还是要紧紧围绕创新发展,在产业转型升级上迈出更大步伐,实现更大目标,尤其是做大做强南京具有代表性的、体现高科技含量的中高端产业。

  其次,进一步优化创新发展环境,集聚高端要素,培育若干个国内一流、在世界上叫得响的创新型企业。

  再有,创新发展要更加具有国际视野和开放胸怀,不断提升城市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凸显南京在国际上的城市形象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