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犹如此

来源:宿迁网 2016/2/27 发布时间:2020-10-22 浏览量:18

宿迁网讯 (记者  高云龙)今年1月,宿迁市区最冷时-13.4℃,滴水成冰。每天清晨四点多,宿城区耿车镇五星村村民仝芳推两下丈夫,翻身下床,用冰水扑扑脸,甩手套上结满冰渣的罩褂,钻进门口废旧塑料堆,分拣;到天蒙蒙亮,雇的工人到了,丈夫起身去破碎清洗分拣好的,她头也不抬;再过会,请来帮忙的亲戚也到了,把破碎清洗好的料子装车运走,仝芳手上仍不停,只偶尔抬头看两眼。

“搞废旧塑料四五年,起早贪黑经常事。这春节前尤其赶,好在都过去了,累极了那几天,存料分拣、破碎完,存货转卖清,再不用受那罪了。”仝芳告诉记者,经营废旧塑料没能致富,还严重污染了周边环境。“很多汪塘被垃圾填满,变黑、变臭,连岸边二三十年的大树都枯死了,树段全是空心的!”

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废旧物资污染到了不得不根治的时候。”五星村党支部书记蔡文之说,市委、市政府决定,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1月11日至5月31日期间,集中力量开展全市废旧物资回收加工综合整治,彻底取缔废旧物资非法回收、分拣、清洗、破碎、造粒等生产企业(加工户),并发出春节前“出清”动员令,利在当代,功在千秋,老百姓热情支持、积极参与。

要说废旧污染,得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那时候,耿车人穷则思变,从浙江舶来废旧塑料这条赚钱的路子,从购销、分拣到加工,把“破烂”当成一种致富产业,并逐渐扩散到宿城区蔡集镇、双庄镇、宿迁经济技术开发区三棵树乡、古楚社区部分村居,从此开始了对该片区生态环境无休止的污染。

首先是视觉污染。“家家户户,门前屋后,路上、沟塘里,到处是破烂,乌七八糟,破鞋、烂桶、废塑料纸堆积成山,看着就烦,心里堵得慌,特别烦躁!”徐圩居委会居民吴良启说,之前他们居委会半数以上人家从事废旧物资非法回收加工。“我们根本就是生活在垃圾里。”

居民徐正平家门前有个大汪塘,十几年前是清水,有鱼有虾,能游泳,这些年却已被各种废旧垃圾填平。“七八亩地的大汪填满垃圾!特别是夏天,我经常被熏得睡不着,睡着了又经常被熏醒。环境那么差,嫁出去的闺女,不愿回门;娶进来的儿媳,不想上门;近年能搬走的,都搬到别处住了!”

比视觉污染更可怕的是,对水、空气、土壤的污染。没有厂名、没有门牌,耿车片区废旧物资经营户大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作坊”,绝大部分没有采取任何环保措施,分拣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就地焚烧或抛入沟塘,废气、污水也直接排放,环境每况愈下,周围群众怨声载道。

对水的污染,破碎清洗户尤为严重。“买回来的料子上,泥沙,清水能洗下来;机油什么的,就得加烧碱了;要退涂退镀,还必须买化学制剂,用后的污水不经处理,直接排放,里面酸、碱什么都有,别说鱼虾,草木也禁不起。”双庄镇牌坊居委会居民陈美霞家门前有个汪塘,周边人家开始破碎清洗废旧塑料后,很快成为一片“死”水。

河北人赵玉川原来在耿车镇新华居委会从事太阳能铝塑管破碎。他经常在清洗池中加入烧碱,铝与碱发生化学反应销解,只剩下塑料片;为保证塑料片质量,他还会在清洗池中加入工业盐,利用不同种类塑料密度不同来提纯,使用后的烧碱水、盐水也直接排放到附近沟中。据说,曾有农民用这样的水灌溉水稻,水稻很快枯死。

“耿车片区的废塑种类特别复杂,有大棚薄膜、农药瓶等,也有各种工业包装箱、桶、袋,甚至医疗废弃物,随清洗污水进入河道水体的不仅有劣质碱、工业盐、酸等物质,还有废塑上的一切残留物及病菌。”市环保局副局长路黄中说,监测显示,废塑加工片区的地表水为劣V类,各监测断面的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等指标浓度均存在超标,浅层地下水几十米都受到污染。

地表污水渗入土壤,土壤也被污染。此外,很多经营户在未硬化的农用地上搭建简易彩钢棚,长期堆放废旧物资。“废品堆积容易腐败,雨水也能将废品上的各种残存物淋入土壤,导致污染。”三棵树乡前周居委会居民陈前进说,他从事废旧塑料分拣只有5年,取缔后,堆放的农用地上就清出了十多厘米厚的黑泥,“漆黑,发臭。”

空气污染同样触目惊心。“每次出差回来,都得适应几天,胸闷、反胃。”耿车镇新华居委会会计刘长生带头出清家中的废旧物资,他说,原来从市区过了双庄五岔路口就能闻到刺鼻味道。“这是造粒过程中,塑料通过中低温熔炼产生的气味,也有直接燃烧固体废弃物和滤网产生的废气。”

“滤网清理首先必须烧,烧上面的塑料和塑料上的各种附着物,半小时左右换一块滤网,一台机器一夜就是一摞。”一年前,双庄镇牌坊居委会居民蔡虎也搞起废旧塑料回收加工,得知过程中无组织排放的气体含苯类、氯乙烯、苯酚吡、二恶英等致癌物,他在镇居干部帮助下,果断出清存货,准备转行。

关键利润还微乎其微。宿迁废旧产业多集中在清洗、破碎、造粒等产业链前道,是典型的“消耗资源替别人打工”。以耿车镇为例,全镇去年再生塑料交易量约150万吨,成交额约30亿元,消耗相当于市区居民3个月的用水量,因堆放垃圾废料占用土地高达2000亩,行业利润却只有1.5亿元,全镇涉塑企业税收仅200万元。

“前几年赔了三十多万元,去年又赔了五六万元,早成了鸡肋。”牌坊居委会居民蔡辉经营废旧物资二十多年,本想致富,却赚少赔多。他早盼着政府取缔,帮他下定转行决心。他说,这次不仅要“彻底禁、禁彻底”,还希望政府打造提升环境,“帮我们再造‘天蓝、水清、地绿’新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