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迁新闻网讯(记者 张云 通讯员 张业鹏)“以前,在一些人的印象中,农技人员就是每天坐办公室,一张报纸一杯水。自‘三走进、三挂钩’活动开展以来,我们经常到田间地头和农民进行交流,将我们的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让老百姓彻底改变了对我们的看法,也让我们在工作中更有自信了。”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陈之政说。
8月中旬,我市持续的高温让许多市民感叹“不能承受之热”,在这样的天气下,记者却看到了农技人员奔走在田头、企业、产业园,他们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一个词———“接地气”。
自去年3月份以来,全市农业系统深入开展“三走进、三挂钩”结对帮办活动,广大技术人员深入基层、深入大户、深入企业,与经营实体挂钩、与帮助申报科技项目挂钩、与帮扶实绩挂钩,察民情、解难题、办实事,让基层群众对农业的期盼得到有效落实。
“我们要聚集优势资源到农业生产一线,全面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大发展,农技人员只有接了底气,在工作中才能更有底气。”市农委主任徐守春说。
“零距离”传授“三新”成果
“普通猪肉十几块钱一斤卖不掉,俺这猪肉四十多块钱一斤不够卖的。”宿城区农芙苑生态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海感叹道,“效益这么好,多亏了市农委的技术人员让俺养生态黑猪,从建厂到运营,他们每个星期都要来场里好几次,指导俺科学养殖,去年俺赚100多万元。”
位于宿城区双庄镇的农芙苑生态黑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是目前全市唯一一家饲养单一黑猪品种的养殖社,也是市农委“三走进、三挂钩”结对帮扶活动联系点。市农委畜牧兽医处处长芮国兴说:“自从帮助杨海选择了生态黑猪,我们也下功夫进行了研究,指导他培养出优质的生态黑猪肉。只有农民亲眼看到了新品种的效益,才会真正接受这个品种。”
“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富”,秉持这样的理念,全市广大农技人员在“三走进、三挂钩”活动中,积极投身农业生产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为提高为农服务水平、加快全市农业现代化步伐作出了重要贡献。
徐守春告诉记者,自“三走进、三挂钩”活动开展以来,全市广大农技人员充分利用自身专业优势,手把手、面对面地向农业企业、大户(家庭农场)、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等传授农业“三新”成果,有效地提高了“三新”成果推广的时效性和针对性。目前,“三新”技术推广速度逐步加快。
将科技课堂“搬”到最基层
“以前,我们的育苗基质只能让水稻秧苗生长20天。去年,陈站长多次到我们公司进行技术指导,和公司技术人员一起研究提高产品效益,现在我们的育苗基质可以让稻秧的生长期延长至30天、甚至35天。这样,插秧季节,农民再也不用担心秧苗长得太大、不好插了。”宿迁沃绿宝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武建兴奋地说。
黄武建口中的“陈主任”指的是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推广研究员陈之政。自去年宿迁沃绿宝有机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为市农委“三走进、三挂钩”联系点以来,陈之政多次带技术人员到企业进行技术指导,让产品质量发生了质的改变。
“多亏了陈站长,他简直是把科技课程搬到了我们这里。我们公司去年销售了4000多吨育苗基质,今年一下子达到了1.6万吨,而且我们的产品还被列为江苏省水稻育苗基质重点推荐产品。”黄武建边说边拿出了一个光盘,光盘里讲述的是陈之政在该公司指导技术研究的情景。
“既然要走进企业生产一线,就要切切实实地弯下身子,到企业中去、到基层一线去,把我们所学的科学技术传授给企业、农户,这样才能发挥技术人员应有的作用。”陈之政说。
如同陈之政一样,在“三走进、三挂钩”活动中,全市农业系统的农技人员根据帮扶对象的实际需求,将科技课堂搬到了田间地头、搬到了工厂车间,为帮扶对象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今年,我市还组织了由省“333”和市“135”工程专家47人参与的“三走进、三挂钩”活动,并组成18个结对帮扶小组,积极发挥自身专业特长和技术优势,累计开展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1000余人次,直接挂钩农业大户、产业基地、企业龙头、合作组织20个,带动实施项目20个,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基层实践练出强大“内功”
“通过开展‘三走进、三挂钩’活动,我们更加了解了当前农业生产方面的需求。就拿水产养殖来说,现在很多农民对养殖泥鳅、鳜鱼、螃蟹的兴趣特别大,到基层给他们做技术指导的同时,还能提高我们自身的技术水平,对我们繁育苗种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可以说,‘三走进、三挂钩’活动锻练了我们农技人员的‘内功’。”市农委副调研员张成亮说。
“根据百姓需求,我们农技人员自加压力,从今年开始组织了斑鳜苗种繁育的试验,并取得了突破。”张成亮告诉记者,市水产科技示范园的苗种繁育斑鳜有8万多尾。据悉,在全国范围内,年繁育能力达到5万尾以上的规模化斑鳜繁育已属罕见。目前,市科技水产示范园已经成为特种水产苗种繁育基地。
“由于经常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积极投身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广大农技推广人员自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较大提升,相信不久之后,全市农业系统一定能打造出一支一流的农技推广队伍。”徐守春说。
在“三走进、三挂钩”活动中,农技推广人员有计划地与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帮扶对子,在积极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操作能力。
在实践中,市农业部门鼓励农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承包、技术咨询等方式参与到农业企业的科技帮扶中去,引导被帮扶企业与帮扶人签订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服务合同,鼓励农技人员持有技术股份。这样,在增强企业实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高农技推广人员为农科技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走进、三挂钩’活动调动了全市广大农技人员的积极性,让他们能够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地练好自己的‘内功’,为农业现代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基础。”徐守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