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校 擘画宿迁教育新蓝图》系列报道之施工组织篇——为了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

来源:宿迁网 2020/9/2 发布时间:2020-10-28 浏览量:21

宿迁网讯 匠心筑校,擘画教育蓝图,夯实起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基础。

自去年7月份开工奠基以来,市城投集团代建的宿迁中心城区11所学校建设项目,伴随着城市发展快速“成长”——

一座座教学楼、实验楼拔地而起,主次分明而又错落有致,富有建筑美感;校园内一条条道路宽阔畅通,主次道路贯穿校园;崭新的高标准塑胶跑道成为校园一处独特风景,运动场地及器材一应俱全……

这11所学校共计有69栋楼,占地面积66.9025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7.33万平方米。面对如此浩大的工程,要将这张教育蓝图变为现实,就要求建设者们既要有信心与决心,更要有耐心和恒心。优美别致的校园景象背后,凝聚着项目建设团队铆足力气抓工程的决心和干劲,也见证了建设者们只争朝夕、迎难而上的奋斗足迹。

提前谋划 掀起项目建设热潮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如何提前谋划,推进项目“早开工”,无疑是对管理者和建设者智慧与能力的考验。

首先,是谋划“施工蓝图”。

为了保障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市教育局、市城投集团、属地政府与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多方联动、紧密合作——

市教育局与市城投集团签订代建协议,市城投集团与属地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属地政府与市教育局签订委托建设协议,三方形成闭环,共排定主体建筑、附属配套设施等5大项12个小项的施工进度计划。

其次,是部署“精兵强将”。

市教育局组织召开关于学校建设标准的相关会议,要求各区教育局尽快安排各学校帮办人员,针对存在用地问题的学校项目,联系属地自然资源和规划部门、居委会等,最大程度保证建设用地的顺利移交,起到了桥梁纽带的重要作用。

市城投集团成立中心城区11所学校建设领导小组,同时从集团内部挑选经验丰富的业务骨干,成立项目手续办理小组和工程建设小组,将中心城区11所学校建设项目任务分成两大块,统筹安排和推进。

最后,是敢于“破路而行”。

市城投集团会同市教育局形成了推进项目建设的一套管理办法,明确相关手续审批的快速流程,由专人负责办理项目前期手续,从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证,全程服务帮办。

“以往学校建设项目在可研报告批复前,无需编制节能评估报告。但由于这11所学校作为一个统一立项项目,体量大、涉及面广,用能超限,项目需要编制节能评估报告。我们在南京组织了专家评审,最终耗时近40天完成了11所学校的节能评估,取得节能评估报告的批复,从而取得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保障项目顺利开工。”市城投集团工程管理部工作人员张弦说。

有序推进 全力铸就精品工程

项目建设的号角吹响,“快进键”也随之按下。工程任务细化后,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同时开工;各部门拧成一股绳,力争把工作做在前、把进度赶在前;各参建单位坚持速度与质量并重,用使命和干劲筑起了这个民心、民生工程的基石。

在施工过程中,市教育局每周参加由市城投集团组织的学校建设项目周例会,给予相关意见,并参加项目相关巡视活动,针对发现问题立即提出整改要求;施工单位负责一切项目建设所需的材料、人力、机械的组织与调度;监理单位负责监督施工中所用材料质量、施工工序等是否符合保准要求,以及机械是否经过检验等安全监督工作。

“施工现场有数十个工种,为了最大限度争取时间,我们绘制了现场推进网络图,统筹设计安排了最佳工序,合理协调不同工种交叉施工,确保各道工序无缝对接,这是整个项目施工管理团队经常要做的事。”市城投集团工作人员、中心城区11所学校建设项目部负责人仝雷说,工程中的每个施工环节都环环相扣,一天也拖延不得。为抢回被疫情耽误的工程进度,项目部重新编排了各项工作的关键节点计划。“最高峰时,11所学校建设项目的工地上约有8000人在交叉作业,确保各项建设任务最终能够按时完成。”

学校建设是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工程,在抓进度的同时,更要确保工程质量不能出现一丝问题。

在施工工序开始前,施工方坚持“样板先行”,从原材料上严格把控建设品质;现场监理方加大管理力度,确保施工成品与样板一致,有效避免返工;每所学校采用的装修材料在出厂、入校时都要提供环保合格检测报告,并由第三方检测公司进行检测;所有设备安装完成后,还要对教室内的空气质量进行监测,确保所有装修装饰都符合国家标准。

聚合力量 突破施工重点难点

项目建设是一项环环相扣、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市教育局、市城投集团积极与各主管部门和属地政府相互配合,协调联动,齐抓共管,才能凝聚起推动项目建设的强大合力,才能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

在11所学校建设过程中,不乏一些新技术出现。其中,主体建筑采用了钢结构装配式建筑,这项技术的应用更是填补了宿迁空白。与传统混凝土施工相比,通过预制钢构件工厂化制造、现场拼装,将流水线上模块化生产的梁、柱、墙板、楼层板等建筑构件在现场进行组合式安装,不仅提高了施工效率,也降低了施工污染。

“由于环保效果好,钢结构施工时减少了砂、石、水泥的用量,所用材料主要是100%可回收或降解的绿色材料。在建筑物拆除时,大部分材料可以再利用或降解,可减少建筑垃圾约40%。”马陵中学西校区项目负责人张超说。

此外,中心城区11所学校建设项目在教学设备采购过程中始终坚持高标准、现代化。传统教学中用粉笔书写会产生较多粉尘,为保护师生身体健康,同时融入更多现代元素,市教育局多次考察对比黑板设备,11所学校统一安装了推拉绿板,这种设备可以实现电教、书写板与智能交互黑板随意切换,能有效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

建设11所学校,不仅是为了提高“民生质量”、满足“民生期待”,更是为了让人民群众共享宿迁高质量发展成果。家门口的优质教育资源,将帮助更多孩子开启崭新人生。(孙小明 金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