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奔月背后有咱徐州人功劳

来源:徐州日报 发布时间:2022-01-18 浏览量:51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搭载着嫦娥三号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腾空而起,展开奔月之旅。

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虹湾成功着陆,标志着中国成为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在这辉煌成就的背后,凝聚着许许多多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其中,有三名徐州人。他们是来自沛县的张涛、贾汪区的周飞以及睢宁县的朱东玲。

日前,记者电话采访了他们,了解他们参与航天事业发展背后的故事。

张涛

护航“嫦娥”终圆奔月梦

“6年前,没赶上嫦娥一号;3年前,错过了嫦娥二号;今年,亲自参与嫦娥三号,期盼已久的奔月梦想总算实现了!”从拿到嫦娥三号的岗位资格证书那刻起,张涛激动不已。

这个来自沛县的小伙子,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工程师,此次嫦娥三号任务中的控制系统发射阵地指挥员。工作不到6年,参与执行30次航天发射,5次担任火箭“点火员”,张涛的航天履历着实精彩。

2008年7月,追寻着嫦娥一号的绚丽轨迹,大学毕业的张涛一头扎进了大凉山里的航天城。

来到发射场的第一天,年轻的张涛便找到测试发射室领导,表达了强烈的心愿:“哪个岗位离火箭最近,我就去哪儿干!”

跑大图、爬塔架、钻箭舱……努力学习的汗水换来岗位技能的飞速提高。很快,张涛就完成了从大学生到航天人的转变,顺利通过了上岗考核,成为一名箭上操作手。

从火箭一级到仪器舱、从控制电源飞行软件、从前端抓总到主控微机,工作仅两年,张涛就已经胜任控制系统近10个岗位,快速成长为技术室里身兼数岗的明星人物。

2013年,经过三年漫长的等待,张涛终于等来了嫦娥三号的到来。发射场启动嫦娥三号准备工作前,张涛再一次找到领导:“我想去箭上,离嫦娥最近的地方!”

三年前因为学习培训,张涛错过了嫦娥二号,这一次,他再也不愿错过!拿到发射阵地控制系统指挥员岗位资格证那天,他高兴坏了,从那天起,宿舍的灯再也没在零点前熄过。

每天,张涛要在97米高的塔架上来回穿梭好几趟,从火箭底部一直忙到顶部,对于这个有点小胖的小伙子,爬塔架着实是一个颇具挑战的体力活。在备战嫦娥的日子里,张涛的体重从146斤猛降到了123斤。如今,随着嫦娥奔月的成功,他付出的汗水终于得到了回报。

周飞

金牌吊装指挥员

时间回到今年11月1日,执行“奔月”使命的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经专列运往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场。

“嘟嘟……”伴随着抑扬顿挫的哨声,一个身着橘红色工作服的小伙子挥舞着手中的红、绿小旗,沉稳老练地指挥着火箭吊装转移。

这个小伙子名叫周飞,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地面设备站一名助理工程师,嫦娥三号任务的技术阵地吊装指挥员,工作仅3年,他就参与执行了18次航天发射,其中10次担任技术阵地吊装指挥员,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

如此快速的成长得益于试验任务的磨砺,更离不开他追逐“梦想”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2010年6月,周飞跨出装备指挥技术学院的校门,被分配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地面设备站实习锻炼。在这里,周飞有幸见证了嫦娥二号飞天奔月的过程。

看到吊装指挥员戢勇利潇洒地指挥着火箭吊装转场,周飞满眼羡慕,吊装指挥梦的种子在他心底悄然生根。

实习期满,他主动找到分队长倾吐心声:想当一名吊装指挥员。如愿进入吊装分队后,周飞白天黏在老指挥后面,记口令、学旗语、练跑位,晚上跟着吊装号手练习口令、比划动作。同宿舍的同事甚至爆料:那段时间,周飞晚上做梦都在喊口令。

2011年6月,经过4次任务的跟岗学习,在中星10号卫星任务中,周飞终于迎来了他吊装指挥生涯的第一次。技术区火箭吊装最难的是保证20多米长的一级火箭准确落在特装车上,与固定螺栓严丝合缝,不能有丝毫错位。吊装现场,清楚洪亮的指挥口令、干净利索的旗语动作,首次亮相的周飞就做到了吊具调整一次性到位,不禁让人眼前一亮。

周飞干工作总是力求完美。他把每一次吊装都当做汇报演出,上岗前甚至要求分队人员连皮鞋都要擦得锃亮。

经过18次发射任务的历练,周飞的岗位素质越来越高,而他也越来越成熟。

从亲眼目送嫦娥二号飞天起航到亲自指挥嫦娥三号技术区吊装,周飞用了3年的时间追逐自己的“航天梦想”。

朱东玲

先后参加79次航天发射

咋一听“朱冬玲”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觉得这一定是个温婉秀气的女儿家。然而,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朱东玲却是个身高1.83米的男子汉,浑身透着阳刚气。

在有着“中国探月港”之称的发射场上,他已经和发射塔共同生活了25个春秋,先后参加79次航天发射任务。

当长征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卫星壮美飞天的那一刻,朱冬玲止不住的兴奋和喜悦。因为,作为发射场上的机加工技师,在托举“嫦娥奔月”的日子里,他亲自参与了发射场区几十项技术升级和设备设施检修改造,和同事们一起完成了上千米加注管路的焊接、上百个大型塔架铸件制造的任务。“嫦娥”飞天凝聚着他的智慧和汗水。

在发射塔架和卫星测试厂房之间,三间独立车间里整齐地安放着刨床、钻床、铣床、锯床等机加工设备,这里便是朱冬玲战斗了20多年的“阵地”。

卫星发射前,发射场上的地面设备设施都要进行适应性改造。朱冬玲主要负责对于发射塔上的供气管路、平台栏杆、转轴支架等众多钢筋结构必须进行维护检修。大到几吨重的活动平台,小到豆粒大小的螺钉,朱冬玲都在机加工车间里亲手铸造,在发射塔上亲自更换焊接。

2013年8月,为迎接即将进驻发射场的嫦娥三号探测器,机加工分队又接到了一笔“大订单”:在3天内完成探测器整流罩模型和吊篮模型的铸造。

顶着“铸件大王”的美誉,朱冬玲当仁不让地接下这块“烫手山芋”,展现出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查资料、画图纸、选钢材,每天从早上7点干到晚上10点,连着加班,凭借多年练就的过硬技术,终于按时完成了整流罩和吊篮模型的铸造,并且一次性通过装备部门的验收。

嫦娥三号进场后,发射塔上的设备设施的升级改造和检修维护工作也全面展开。朱冬玲又扛起电焊枪和供气瓶就往塔架上爬,对塔架上众多连接螺栓、转轴法兰进行了全面更换。

不到一个月,他和同事们就用光了整整6吨钢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