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微
“叮叮当,叮叮当,铃儿响叮当……”24日晚,伴随着欢快的圣诞歌声,平安夜的徐州大街上、商场里,到处人潮涌动。与往年不同,今年中心商圈不再“一枝独秀”,东区刚开业不久的万达广场以及淮海西路上的西部商圈,也同样人山人海。
有人认为,单一的活动形式、鲜有特色的惯性,使得每年一度的狂欢节日,感觉到了些许乏味枯燥。
那么,如何将这个已被本土化的“洋节”创出新意?或许是每个商家都该重新审视的问题。
商业街区成年轻人集聚地
昨晚,在中心商圈的彭城一号,远远就看到摩肩接踵的人群。商业街里,无论是冰激凌店、甜食铺,还是餐厅、超市,都挤满了年轻人。
“其实就是来凑个热闹、感受一下气氛,每年都已经成习惯了。”刚刚大学毕业的高琳和几个闺蜜一起来过节,“今天晚上的消费,主要是吃饭、唱歌。”
在老东门街区,同样成了年轻人的集聚地,各饭店都挤满了食客。“比平时的人流量要多3倍以上。”该街区负责人表示。
刚刚开业不久的万达广场,在这个圣诞夜的人气也非常旺。记者在一楼入口处遇到家住民富园的刘大爷和老伴。“我们老两口打算来过个洋节,没想到满眼都是年轻人。”刘大爷笑呵呵地说,看到人太多,“老伴说太闹心”,就打算回家去了。
停车难
商圈共同存在的难题
晚上6点半,在位于彭城路大同街的银座商城附近,打算到彭城一号和朋友吃饭的沈放被堵在这里。尽管从广播里早就听闻,中心商圈从5点多钟就开始堵车,但眼前车水马龙的情景,还是让他感叹“洋节的魅力丝毫没有减退。”
从大同街到金鹰百货东门口,不到200米的距离,沈放开了20分钟。然而,路两侧的临时停车位,早已停满了车,商场地下停车场门口,也排起了长队。
在万达广场附近,只见车辆停满马路两侧。万达负责人告诉记者,虽然地下车库有1600多个车位,可还是供不应求。
商场促销缺点新意
在金鹰百货、万达广场、银座等购物商场门口,都竖起了巨型圣诞树,还有各式各样的圣诞老人、麋鹿、雪人的情景造型,吸引不少市民驻足拍照留念。
“满500赠200元礼品”、“满300减50”,作为一年一度的圣诞活动,记者看到,今年很多商场依然延续了这样的营销手段,尽管所购商品推出了不同的优惠幅度,可陈旧的促销方式还是让顾客没有新鲜感。
在金地百货逛街的陈先生为女朋友买了一盒品牌化妆品,“虽然女朋友告诉我,这个牌子到网上代购会便宜不少,可是过节图个开心,就买下了。”
有行业内人士分析,像陈先生这类购物人群,在节日里不在少数,即便商家不“放血”优惠,被过节气氛感染的人还是会“出手”消费。从这点上看,商家所推的一波又一波的活动看似“惹人眼”,其实本身所起到的影响并不大。
有商场负责人表示,今年商场虽然还增加了一些与购物无关的模特走秀、才艺表演等活动,促销手段看似多样,却也隐藏着不少问题。由于每年推出的促销活动都大同小异,缺乏亮点,因此从营销效果来看其实“一般化”。
吃饭不再“一座难求”
由于市民不再只聚集在中心商圈一个地域“狂欢”,因此昨晚各商圈的餐厅并没有上演往年“一座难求”的现象。
晚上7点30分,在彭城一号的“发记餐厅”,记者看到还有很多空位。该餐厅的负责人表示,比起往日的上座率,当晚没有太多增加,“和预想的客流量还有一定差距。”
“198元两位的圣诞情侣晚餐、快乐抽奖活动。”万达广场三楼一家餐厅的圣诞海报架被摆在显眼的位置。据餐厅工作人员介绍,圣诞期间酒店推出的促销活动,主要是平安夜圣诞节套餐,“价格比平时优惠,主要想吸引以家庭为主的散客。今天比平时人多了不少,但不用等位。”
和这家餐厅一样,虽然上座率很高,但大多数饭店都并未出现等座现象。记者了解到,不少市民抱着“感受过节气氛”的心态,表示并不一定要在外消费。“其实圣诞大餐听着浪漫,和平时的菜品相比没有太多亮点,也没有太多优惠,所以我和妻子在家吃了饭,才出来逛街的。”家住绿地世纪城的姚先生对记者说。
圣诞节消费呈现理性化
平安夜当晚,从商家的火热促销,到餐厅的座无虚席,再至交通部门提前预警发布疏导预案,圣诞节带来的影响已显现无遗,圣诞已开始在中国“本土化”。
但从今年的平安夜现象可以看出,“很多消费者现在已经比较理性。”中心商圈一家百货商场的负责人分析道,圣诞消费之所以理性化,除了经济大环境影响以外,还有商家持续不断“造节”促销,使得节日缺乏亮点,消费者见多不怪甚至产生疲惫心理。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樊传果认为,圣诞节火爆基于两个重要的基础:一是经济基础,百姓生活水平提高了,有更多的精神追求;二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客观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一定程度融合。目前圣诞节已被本土化,因此,在挖掘圣诞商机方面,商家应当更多地将中国人的喜好与洋节的快乐本质相结合,“中洋结合未尝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