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做客“2017上海民生访谈”。
上海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25日做客“2017上海民生访谈”时表示,在过去的一年,上海户籍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口由去年初的436万人上升到458万人,占总人口比例从30.2%上升到31.6%。这对养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上海将通过提供更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来满足不同的需求。
老年津贴累计发放达48.46亿
再过几天,上海老年综合津贴制度实施就满一年了,朱勤皓透露,2016年5月起实施的上海市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截至今年3月底,全市累计受理311.1万人,累计发放津贴48.46亿元,敬老卡除了具备金融支付功能外,还具有“老年优待身份凭证”的功能。2016年5月1日实施的《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就转设“社会优待”的章节,规定在“政务服务、卫生保健、交通出行、商业服务、文体休闲、维权服务”六个方面给予老年人优待。比如说全市公里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了优先挂号、就诊、化验、检查、取药的“五优先”便利措施。
建立“敬老卡联盟”的计划也在推进之中。朱勤皓介绍,“敬老卡联盟”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计划先从公共服务领域和公共场所入手,再逐步向商业领域拓展,确立合作单位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公开透明,让公众参与其中,一旦成为联盟单位,就有统一的标识便于大家识别,同时还要承担大家的监督。今后在上海的大街小巷,只要看到挂着敬老卡图案的地方,就是全市老年优待的服务点。
逐步建立“五位一体”社会养老体系
朱勤皓表示,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说明上海城市化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也说明上海老人更加健康长寿了。2016年末,上海户籍人口预期寿命达到了83.18岁,直追日本和瑞士。近年来通过方方面面的努力,上海市逐步建立起一个由供给体系、保障体系、政策支撑体系需求评估体系和行业监管体系组成的“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体系。
2016年是上海“十三五”规划实施的第一年,与“十二五”规划实施第一年相比,上海的养老机构从631家增加到702家,养老机构床位从10.19万张增加到13.28万张,增幅超过30.3%,养老机构当中内设医疗机构的有244家,约占养老机构总数的34.8%。
但是养老机构的增长还不能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需求。朱勤皓表示,养老工作还需要通过养老服务更加丰富的供给,更加多样化的供给来满足不同的需求。如“长者照护之家”“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等,都是对社区养老的补充。
从2015年起,上海开始试点“长者照护之家”,到目前为止全市已经建成了73家“长者照护之家”,其最大特点是把家庭、社区和机构三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紧密结合起来。它在社区当中,因为是嵌入式、离家近的,给不愿意离开社区的老年人带来了便利和益处。这是一个多之功能的综合性的养老服务设施。这个设施当中既可以提供短期的住养、日渐照料服务,又可以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专业的服务和支撑,甚至还可以把服务辐射周边。
两部基层建设法规即将开始实施
去年11月,上海修订并实施了《街道办事处条例》,有关居委会、村委会的两部地方法规《上海市居委会工作条例》和《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也已经审议通过,即将实施。朱勤皓认为,法规的制定修订都是为了支持保障居委会、村委会的履职尽责,对于抓好为民服务,促进基层民主具有重要的意义。
《街道办事处条例》的修订是着眼探索符合超大城市社会治理规律特点新路的要求,突出街道党建引领,加强街道加强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智能,推动街道体制架构和运行机制改革。理顺街道办事处与区属职能部门的条块关系。强调社会侧参与,明确推进社区公共和指导基层自治是街道办事处的重要职能之一。同时加强综合保障,明确街道的各项职权和保障。
《上海市居委会工作条例》和《上海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办法》则明确了居委会对业委会的指导和监督职责,同时还有一点创新:明确了在紧急情况下,由居委会代行业委会职责的具体程序。这一次对居、村委会基本运转经费保障做了明确规定,其中居委会的办公经费、社区服务经费和自治项目经费由区或者是乡镇人民政府按照规定予以保障。村委会基本运转经费实行自我积累与公共财政补贴相结合的制度,村集体经济收入保障不足部分,由区和乡镇予以保障。
探索社区工作职业化
朱勤皓表示,社区工作者队伍也是必不可少的。目前全市社区工作者达到了4.3万,平均年龄37岁,实实在在地增强了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力量,是上海探索社区工作职业化、专业化的一个建设途径。近来社区工作经受了几项考验,比如全市禁放烟花爆竹工作,开展“五违四必”环境综合政治,短短3个月内就向300多万老人办理发放综合津贴等工作,社区工作者队伍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社区工作者既不是公务员也不是事业编制,一是在管理方面,突出骨干力量,进行分类管理,以职业化、专业化、规范化为方向,建立健全包括选任招聘,岗位设置,薪酬待遇,培训考核,职业发展等要素在内,统一规范社区工作者的职业化体系;二是规范纳入条件,总量调控,额度管理,将全日制街镇所属“中心”聘用的骨干人员,街镇聘用的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和居民区党组织成员等都纳入到范围当中;三是建立薪酬体系。根据社区岗位、工作年限、教育程度、专业水平等因素全市统一建立“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按照本市职工平均工资1至1.4倍确定平均收入水平。四是健全管理制度,建立了市级政策规范,各个区统筹推进,街镇统一管理的工作体系,推动基层健全录用机制,加强日常管理,促进职业发展,强化奖惩措施,并建立注重实效和自下而上的群众评价为主的社区工作者绩效考核评议制度。最后则是提升综合能力,通过大规模打造实训基地,培训业务骨干,遴选先进典型,引入专家学者等方式培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