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届“上海之春”今落幕 在世界舞台发现“这么好听的中国”

来源:解放日报 发布时间:2017-05-18 浏览量:23

  以“世界舞台、中国元素、民族风情”为主旨的第34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今晚将落下帷幕。

  过去三周,来自中国、美国、法国、波兰、瑞士、英国、俄罗斯、意大利等十余个国家的艺术家们轮番献演了39台音乐和舞蹈演出,带来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活动。蜚声国际的名家名团在这里大放异彩,呼应时代脉搏的原创作品在这里接受观众的检验,众多80后、90后甚至00后艺术工作者也在这里开启了他们艺术人生的春天。

  据统计,本届音乐节期间,有9万余人次走进音乐厅、剧场欣赏演出,57万余人次通过网络观看现场直播,25000名艺术院校学生和群文骨干参与了艺术展演和征集活动,15万人次参与管乐艺术节等“节中节”活动。近百万市民、游客和海内外人士通过线上线下的“上海之春”,感受了这座国际化大都市的艺术魅力。

  力推新人新作,跨界融合创新

  “力推新人新作”是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不变的初心。今年新人数量比往年有所增加,仅上海音乐学院,就有35位新人演奏家、歌唱家和作曲家首次登上这个舞台。

  上海民族乐团今年有5位90后演奏家登台,他们虽然年轻,却表现出高超的技巧和耀眼的风采,让人看到了90后艺术家的实力。上海爱乐乐团的驻团作曲家龚天鹏,只有24岁,就在本届“上海之春”举行了作品专场音乐会。他的中提琴协奏曲《麦田里的守望者》和《第六交响曲》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表现出90后创作者对内心的探索和对现实的关照。舞剧《富春山居图》、中型现代芭蕾作品《春之祭》以及《红樱桃》等舞蹈新作形式多样,都让人眼前一亮。记者发现,在“上海舞蹈新人新作展演”的舞台上,00后舞蹈新人已经闪亮登场。

  “上海之春”并不是简单的新人新作的试验田,而是要成为高质量原创作品的孵化器。 

  本届音乐节,无论是开幕音乐会《中国故事》中全球首演的叶小纲新作《敦煌》序曲,还是谭盾用从敦煌壁画中复活的古乐器奏响的敦煌遗音,都反射出创作者们深厚的积淀和丰富的创造力。

  艺术的跨界融合在本届音乐节上结出了多彩的果实。汤蓓华、毛宇龙、张军、丁申阳将钢琴、箫、昆曲与书法融合,共同演绎的唐代诗人张若虚名篇《春江花月夜》,艳惊四座。多媒体音乐现场 《栀子花开了》,海派民乐与海派绘画相得益彰,中阮、柳琴、笛箫与大提琴、打击乐充分碰撞,让民乐变得更年轻、更时尚。

  传承民族瑰宝,彰显文化自信

  本届“上海之春”搭建世界舞台,汇聚了波兰最伟大的在世作曲家潘德列茨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无伴奏人声组合英国国王歌手合唱团、蜚声国际的小提琴演奏家莎拉·张、有着136年历史的传统的瑞士伯尔尼交响乐团等一系列名家名团。与此同时,更不忘聚焦中国音乐传统,在世界舞台呈现民族音乐的瑰宝,彰显文化自信。

  “上海之春”的全新板块“锦绣中华”此番聚焦我国西南地区的民族音乐,通过民歌演唱、器乐表演等形式,展示了让人惊艳的原生态音乐文化。聚焦戏曲音乐和民乐的音乐会,体现了“上海之春”弘扬传统文化的坚持;走过百年的“中国艺术歌曲”也广受瞩目,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和杨小勇各自的中国艺术歌曲专场音乐会,以及上海三大男高音音乐会,积极推动了中国艺术歌曲的“经典化”。赵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黄自的《春思曲》,让不少初闻其声的年轻观众感叹:中国竟有这么好听的艺术歌曲!

  “上海之春”传承的不仅仅是作品,还有大师们对艺术的不懈追求。2015年推出的“向大师致敬”板块,今年致敬中国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周小燕先生。5月16日、17日,上海音乐学院青年歌剧团、合唱团的年轻人,在东方艺术中心上演先生生前倾注心血的民族歌剧《一江春水》音乐会版,既是对周小燕的深切缅怀,也是将其的艺术理想和艺术品格传承下去。

  打破艺术围墙,全民共享盛会

  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不仅仅是国内外艺术家们交流和碰撞的平台,更是属于市民们的春之盛会。今年,仅上海音乐学院就在4月18日、19日两天发售了5000张“上海之春”演出公益票,最低票价仅30元,让市民也能走进音乐殿堂,尽享音乐之美、感受音乐之魅。

  同时,“上海之春”也积极打破艺术的围墙,通过管乐艺术节、艺术教育展演、音乐开放周、征文等活动,让更多普通市民共享这场艺术的盛会。上海音乐学院的音乐开放周,已经是持续第三年邀请市民走进校园,听一场音乐会、一场艺术讲座或公开课,体验音乐学子的一天。今年,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和上海大学音乐学院也加入了这个行列,打开大门,将丰富多彩的艺术教育和展演活动开放给市民。

  此外,“上海之春”还特别策划了一场“快闪”,二胡、萨克斯、小提琴、山歌对唱和现代舞表演走进商圈,引得过往路人纷纷驻足。在街头巷尾,让许多之前并不了解“上海之春”的市民和游客与艺术不期而遇。今年“上海之春”的公益演出走进了金山工业区,也走进了居民区的绿地,让市民在工作的地方、在家门口欣赏到高质量的艺术演出。更有数十万观众,借助互联网直播和演出录播,摆脱时空局限,度过一个与艺术相伴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