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7日,上海张江科学城集中签约、开工启动了50个重点项目,总规模达364亿元,涉及创新研发平台、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及城市功能提升等多个领域。
张江科学城集聚了国家海底科学观测网、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中科院“十三五”科教基础设施等一大批国家级科研项目与大科学设施,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担负着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等诸多战略使命。
此次30个签约项目和20个开工项目,主要围绕张江科学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主导产业,涉及总部、科研攻关、产业提升、科技产业转化创新、基础设施和商业配套等项目。
“我们将继续集聚提升张江的科技能级,为科技前沿领域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上海市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强介绍:“当前,疫情防控仍是我们最重要的工作,同时,怎样抓好经济发展,也是谋长远的关键之举。”
无论是抓好疫情防控,还是抓好经济发展,永不停歇的科技创新,都是强劲的推动力。
1 项目不停步
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2017年7月29日,上海市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张江科学城建设规划》。之后,张江科学城建设进展日新月异,围绕建设“科学特征明显、科技要素集聚、环境人文生态、充满创新活力”世界一流科学城目标,推动两轮“五个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包括一批大科学设施、一批创新转化平台、一批城市功能项目、一批设施生态项目、一批产业提升项目。
张江科学城近日公开“五个一批”重点项目落地情况:“首轮73个项目建设已有51个完工;新一轮82个项目中,张江‘科学之门’、ABB机器人超级工厂、美国硅谷知名创业孵化器PNP长三角区域总部、华域汽车技术研发中心等44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未来公园(一期)张江人工智能馆、微软人工智能和物联网实验室、阿里巴巴上海研发中心、同济大学人工智能实验室等12个项目已完工。”
张江科学城此次集中签约、开工启动的50个项目中,既有研发中心、创新平台,又有企业总部和投资基金。
这些项目的签约与开工,将不断完善张江科学城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推动提升创新策源功能和优化营商环境。创新为张江科学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在国内手机ODM行业排名第一的华勤通讯、在国内锂电池隔膜市场占有率第一的恩捷股份,以及传感博士、聚辰半导体等一批总部项目签约,将助力张江科学城集聚一流人才、建设一流配套,推动主导产业尽快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恩凯细胞、嘉和生物药业研发中心、中央国债上海生产研发基地、日馨生物神经退行性疾病研发平台等一批研发中心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张江科学城产业链和创新链,优化张江科学城科技创新策源功能;
联通5G+AI实验室、上海自主智能无人系统科学中心、上海处理器技术创新中心等一批创新功能平台项目,旨在集聚创新资源,加速产业发展,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
东昕生物扩建项目、雄捷医疗器械扩建项目等一批产业提升项目,将进一步加快张江科学城的重点产业集聚,提升主导产业能级;
还有一批投资基金项目,将围绕张江科学城主导产业,助力企业做大做强;此外,藿香110KV输变电工程、蓝靛路公交枢纽新建工程等一批城市配套项目,将进一步推动张江科学城由“园”向“城”转变。
抓防控是硬任务,抓发展是硬道理。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张江科学城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精准发力,做到项目不停步、工作不停歇、服务不掉线。
2 创新无止境
张江科学城是我国生物医药产业链、创新链最完整、专业化服务水平最高的区域。2019年全年,张江生物医药产业经营总收入达800亿元,产业规模占全市近1/3。
作为国家级生物医药产业基地,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张江科学城各种创新要素被第一时间调动起来,众多医药科研单位参与了诊断试剂研发、抗疫药品生产、医疗物资供给等工作。
关于新冠病毒快速检测技术方面,之江生物获得国内首个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医疗器械注册证;伯杰医疗的RT-PCR检测试剂盒以及海泰生物的酶联免疫法检测试剂盒也在第一时间获批;芯超生物研制成功POCT快速检测试剂盒;中科院上海巴斯德所与上海仁度生物合作研制出通过磁珠和特异性探针捕获新冠病毒RNA的新技术;奥然生物自主研发完成全自动、全封闭式的新冠病毒检测系统。
关于抗病毒药物筛选技术方面,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利用虚拟筛选和酶学测试相结合的策略,经过筛选,发现30种可能对新冠病毒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和中药。
关于疫苗及抗体研发方面,斯微生物和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转化医学平台已完成制备第一批疫苗小样,目前已进入疫苗疗效验证阶段。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应用方面,钛米机器人研制的智能消毒机器人系统,集成了超干雾化过氧化氢、紫外线消毒、等离子空气过滤等消毒方式,其机器人产品及各类医务机器人已在武汉多家医院“上岗”……
2月27日集中签约、开工启动的项目中,共有超过10家以上生物医药研发中心项目签约,主要聚焦国际前沿的细胞治疗领域。
上海医药集团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基地一期建设即将开工,建成后规划产值不低于100亿元。上海医药集团副总裁赵勇表示,这一基地将作为集团研发总部,进行新型细胞治疗的研发生产,同时聚集上下游企业,带动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发展。
不只是生物医药领域。
张江科学城内,各领域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去年2月,由君实生物自主研发的中国首个自研抗PD-1单抗“拓益”开出首张处方,全国51个城市开始销售;4月,首个国产生物类似药汉利康获批上市,这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生物类似药时代;9月,阿里巴巴的“平头哥”发布最强AI芯片“含光800”;10月,国产芯片巨头——中芯国际宣布旗下的14纳米芯片实现量产,“中国芯”迎来又一次技术突破;12月,中国原创阿尔茨海默病创新药物“九期一”(甘露特钠胶囊)正式上市……
张江科学城内,创新产业不断加速集聚。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最集中、综合技术水平最高、产业链最为完整的产业集聚区,有20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领域企业在这里发展。
自2018年4月张江人工智能岛揭幕以来,张江人工智能产业也形成“规模效应”,未来这里将发展成为上海乃至全国人工智能企业最集聚、类型最丰富、人才最密集的聚集地。
创新永无止境。捷报频传的背后,是多年甘坐“冷板凳”所拼出的“热产业”。
3 服务不掉线
春节以来,张江科学城部分企业坚持连续生产,在加强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保证了产能稳定。
集成电路行业的生产制造具有连续性特点,生产线需要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营。作为国内集成电路的龙头企业之一,中芯国际在疫情发生后加强监测和防控,并采取严格的人员体温检测、办公区域消毒等措施。春节期间,各地生产线按照生产计划有序生产。目前公司的产能利用率为100%。
作为大型生产企业,昌硕科技因业务需要,也按照既定生产计划未停止生产。今年1月,已实现工业生产总值约110亿元人民币,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30%。
科研持续攻关,生产稳步开展。这一切的背后,离不开有力的服务保障。
张江科学城坚持网格管理、分类施策,帮助企业有序复工。依托企业服务地图,建立“平战结合网格化管理系统”,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企业复工,在保障企业员工健康安全的基础上提供有限封闭、自取盒餐等便利服务。同时,出台多项贴心政策,解除企业后顾之忧,支持企业创新研发。
上海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先后印发多个通知,支持企业防控疫情、平稳发展。经与市财政局沟通,拟对企业研发疫情防控创新产品、运用新技术创新发展等五种情形,通过张江科学城专项资金给予支持。
张江科学城针对上述政策出台细化措施,助力企业平稳发展。3月2日,张江科学城发布了《关于启动2020年张江科学城专项资金政策受理工作的通知》。为方便企业,不仅提供在线申报审批服务,还明确延长“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事项申报时间,以方便企业有充足时间准备材料。
根据规划,2020年是上海市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基本框架的“交卷之年”。作为核心承载区,张江科学城面临着抓好大科学设施、国家实验室、研究型大学、顶尖科研院所以及科技创新人才等重点基础工作,着力突破核心领域“卡脖子”关键技术,形成一大批可转化的科技成果,孵化培育一批创新企业,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投资发展环境等任务。
对此,吴强说,张江科学城将进一步实现三个聚集,一是生物医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三大支柱产业聚集,二是吸引大科学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聚集,三是推动更多的创新创业小企业与创业者聚集,让大树底下有更多小草,形成良好的科创生态。
来源: 中国纪检监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