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群团改革启动 组建“居园楼”全覆盖工作新架构

来源:黄浦报 20160204 发布时间:2020-09-10 浏览量:27

五里桥街道的“益空间”党建服务站一直人气旺盛,是周围园区、楼宇白领和居民们的另一个“家”。今后,这里将在“益空间”基础上,建起群团基层服务站,在区域化党建引领下整合工青妇等更多服务资源,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从1月22日起,黄浦区正式启动群团改革工作,今后将形成区、街、站各司其职,工、青、妇组团服务,居、园、楼全面覆盖的群团工作新架构。区委书记翁祖亮说,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黄浦区户籍人口90余万,常住人口68万,工作人口达到了200多万,群众需求日趋多元化。黄浦将坚持与区内实际紧密结合,与深化区域化党建紧密结合,与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紧密结合,通过改革夯实基层、激发活力,特别要让群团“神经末梢”敏感起来,彻底解决目前存在的“倒金字塔”现象,增强基层服务群众的能力。

建群团基层服务站

首批14个群团基层服务站,将分别建在居民区、园区和楼宇。按照黄浦区的构架,今后将构建“两级平台(区—街道)-三级服务(区—街道—服务站)-四级网络(区—街道—服务站—联系点)”的全覆盖服务体系,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

谁来运作这些服务站?黄浦区将通过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的方式,建起一支基层职业化工作队伍。群团基层服务站站长由区工青妇机关下沉人员、相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或社工担任,由区工青妇组织和街道对站长们管理和培训;社工队伍,则按照一定比例和额度配置,由街道统筹管理。对于居民和白领最需要的法律服务和心理咨询等,黄浦区将采用志愿者招募的方式,引入专业组织的热心人提供服务。

谁来管理这些服务站?黄浦区将对居民区、园区和楼宇三类群团基层服务站实行分类管理。居民区、楼宇群团基层服务站采用“块属、块管、共用”模式,年度考核实行“块考条评群众议”;园区群团基层服务站采用“条属、块管、共用”模式,年度考核实行“条块共评群众议”。通过赋予条块在使用和考评中的不同权重,引入群众评议等方式,促进服务站服务效能和服务能力的提升。

根据黄浦区的群团改革实施方案,今后将构建社会化的群团服务机制和网上群团组织建设。积极承担政府转移的有关社会治理服务职能,探索群团组织作为政府购买服务主体,将部分职工服务类、青少年服务类、妇女服务类事务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组织承担;还将加强网上群团组织建设,积极探索通过网络渠道加入群团组织的途径方法,开展电子会员证、网上组织生活试点,在工青妇组织的网站、微博微信和APP客户端凝聚更多成员。

“减上补下”机关瘦身

群团组织有了基层服务站这些扎实的“脚”,上层机构就应该实现精简,进行更有效率的运转。据悉,此次群团改革中,黄浦区计划将工青妇机关人员编制精简30%,超编人员将下沉充实到一线,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作力量。改革后,区总工会机关配备专职干部20人、挂职干部3人,内设机构从9个精简到5个;团区委机关配备专职干部15人、挂职干部2人,内设机构从7个精简到5个;区妇联机关配备专职干部12人、挂职干部1人,内设机构从5个精简到4个。

工青妇群团机关将建起“2+1”工作队伍。“2”是指群团机关专职干部和挂职干部,“1”是指群团机关工作志愿者。团区委负责人告诉记者,以前团区委的工作都由机关干部完成,每个人分管领域很多,一年忙到头却还觉得照顾不过来,他期待“2+1”模式能更加合理地调配工作。机关工作志愿者更是一项全新的试点,志愿者参与机关工作还是第一次,为此团区委将物色一些优秀的社会组织领军人物和时间充裕、又有经验的热心人,为机关注入新鲜血液。

党建引领群团创新

“党建工作覆盖到哪里,群团服务就延伸到哪里”,这也是黄浦区群团改革的一个原则。服务站的建设将依托区域化党建组织体系,成熟一个建设一个,并为进一步深化群团改革、承接更多下沉到基层的资源和力量奠定基础。

目前,黄浦区10个社区党建服务中心均已成立群团工作部,加强对基层群团工作的指导,整合基层群团力量,整合居民区、园区、楼宇资源,促进群团工作融入区域化党建格局,实现“平台联构、队伍联建、活动联办,载体共用、资源共享、覆盖共推”的目标。

围绕基层群团工作新的领域、新的群体,一些新的创新正在酝酿形成:工会组织将创新组织形式和职工入会方式,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楼宇等领域的实际建会率;还将探索企业体制外职工入会方式,实现对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等群体的组织覆盖。团组织将加强新兴领域青年工作力度,加强楼宇、园区团建,增强各级共青团组织联系、服务和引导青年社会组织、青年自组织的枢纽作用,加强“青年中心”标准化建设。“居委妇代会”则将更名“居民区妇联”,在居民区、商务楼、园区和企业、社会组织设立更多“妇女之家”,凝聚和服务广大妇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