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愿走出家门到热心小区事务
境外人员比例超过60%,居民国籍分布涵盖38个国家和地区。在由翠湖天地雅苑、锦麟天地、淮海晶华苑等7个住宅小区组成的淮海中路街道新天地社区,拥有着外籍居民多、出租户多的特点。与其他涉外社区类似,新天地社区也曾普遍存在着社工站与外籍居民沟通难的难题,一度难以开展社区工作。从2012年起,新天地通过一本时时更新的居民联系表和发动外籍居民参与到社区的事务协调委员会,引导他们走出家门,参与到社区管理自治中。
一份联系表 串起邻里情
在新天地社区,每位社工手中都有一沓厚厚的居民联系手册。其中每一张都单独记录着一位社区外籍居民的详细信息,从名字、住址、职业、到爱好特长等。与其他社区不同的是,新天地社区的居民联系手册更新非常快,几乎每个月都会有老名字划去、新名字加入。
“其实社工站成立之初,不要说收集信息了,我们连走进外籍居民的家都很难。”新天地社工站站长乐寅告诉记者。2012年社工站成立时,社工上门常会吃“闭门羹。”一方面是是因为外籍居民流动性较大,租期短,在家时间不稳定,另一方面则是观念的不同,“房子出问题了,找物业;邻里闹纠纷了,找警察。只有需要寻求帮助了,才会找到社工站。”新天地社工站站长乐寅引用了一位外籍居民的原话。
怎样才能走到外籍居民的心里,引导他们走出自己的交际圈,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此时,新天地社区成立了覆盖翠湖天地雅苑、翠湖天地御苑、翠湖天地嘉苑三个社区的境外人员服务站,由新天地社工站社工兼任服务人员,在服务过程中,新天地社工站的社工们从中找到了灵感:“外籍居民家门难入,此时他们走出家门,不正是建立居民联系网络的好时机?”
于是,在社区外籍人士上门进行出入境登记时,新天地社工站在每个人登记表的最后,都附上了一张信息登记表,记录外籍居民的电话、住址、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登记表进行记录后,我们将它整理成档,再根据不同国家居民的文化习惯和特长爱好举办不同的活动。”新天地社工站站长乐寅说。每次活动举办前,新天地社工站都会打电话给居民进行通知。从原来的社工站主办主题活动,到现在外籍居民自带礼物、准备节目参加节日庆祝,新天地社区已经成功举办了7次涉外的主题活动。
外籍居民当起“老娘舅”
“您好,我是事务调解委员会的Mr江,请问您17点有空么,关于您和楼下纠纷的事情,我们希望和您仔细商量下。”近日,记者来到新天地社工站,看到了一位特别的“社工”,他一身西装革履,正在打电话与居民约定时间,调解矛盾。新天地社工站站长乐寅告诉记者,这位江先生,是翠湖天地雅苑的住户,从事法律工作十余年,拥有着丰富的旅居海外经验,为此社工站特别邀请他参加事务协调委员会,为小区居民调解矛盾纠纷。
通过调整服务思路和做法,新天地社工站逐渐赢得了老外们的信任。但很快,调解国际居民之间的“国际纠纷”有了新挑战: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居民有着不同的习惯和爱好,一旦发生纠纷,很容易发生“自说自话”的情况。此时社工站上门进行调解,常常因为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被对方认为是多管闲事。于是,2012年社工站成立后不久,新天地社区探索成立了涵盖辖区七个高档小区的居民自治共建组织——事务协调委员会,委员会吸纳七个小区中热心参加社区事务的居民。
居民Adrien(化名)就是协调委员会的一员,来自法国的他,是新天地社区最早的一批住户之一。居住在新天地社区8年来,他一直热心于为外籍居民调解矛盾,是居民心中的“老娘舅”。如今在协调委员会里,Adrien在给外籍居民互相调解的同时,他还利用人脉关系,奔波于外籍居民和中国居民之间,为双方调解矛盾。新天地社工站站长乐寅对记者说:“很多外籍居民本来出面邻居调解矛盾是为了帮朋友,帮着帮着,他们和邻居们都成了朋友”。现在,新天地社区的居民常常可以看到这些外籍委员们奔波在社区的身影。有时碰上突发投诉,他们还要临夜赶往社工站,和社工们一同前往发生矛盾的居民家中进行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