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初心,上海田子坊阵痛中求变

来源:上海观察APP客户端 20160627 发布时间:2020-09-10 浏览量:27

上海田子坊最近开了一个小戏台,皮影戏、江南地方戏、相声、古琴、香道等传统戏码在这里轮番上演。小戏台不大,但吹拉弹唱很是热闹。小戏台办了三天,不少看客意犹未尽……

田子坊是上海历史街区中最具里坊风貌特色的社区之一。在这里,老年人可以重温历史,年轻人可以感受时尚,外国人能够体验海派文化,中国人能够接触国外元素。不过,田子坊最近遭遇到不少非议:商业气太重、少了文化气息,甚至说它“越来越像城隍庙”……

田子坊何去何从?小戏台其实是田子坊最近推出的一个文化品牌。田子坊管委会主任敖建国,对田子坊的一砖一瓦都了然于心。他说,田子坊求变,要回归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因文化产业而起

一进泰康路220弄小弄堂,一股热流扑面而来。这是双休日下午,田子坊内热闹如常,电子监控屏显示,当天下午这里有3000多人,而在节庆日人流会增加一倍多。

田子坊,南起泰康路、北至建国中路、东临思南路、西至瑞金二路,占地7.2公顷,其核心区“三巷一街”约为2公顷。田子坊是因文化产业而起。1998年,一路发文化发展公司首先进驻,不久又有著名画家陈逸飞、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等艺术家入驻,引来国内外大批从事创意设计的画家、艺术家和设计师加盟,他们通过租赁、转让、置换等方式把这里的旧厂房、旧民宅改建成画室、设计室、摄影师、陶艺室和时装展示厅,使原来默默无闻的小街渐渐吹起了艺术之风。后来,不少石库门民宅被出租,餐饮、咖啡馆、时装品牌等更多业态入驻。

田子坊是会被很多专家提到的“城市更新”样板。

这里的街区形态基本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由法租界行政区、石库门里弄区、里弄工厂区组合而成,从近代江南农村到华洋混住社区及里弄工厂社区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很多专家认为,田子坊街区空间格局的历史衍进,反映出上海海派文化的积淀过程,是海派文化兼容并蓄特质的意向表达。

当初的田子坊是需要天天拎马桶的二级以下旧里,经过保护性利用,这里的历史风貌被原汁原味保留下来,住在里面的居民生活得到了改善,而文化创意业态的引入又为这里注入新的活力。

不过,最近田子坊遭受着成长的阵痛:对田子坊的非议不绝于耳,“商业气重了”,“文化气息少了”,甚至说它“越来越像城隍庙”;每天身在其中的居民与管委会成员也有感受,“同质化的小商品批发多起来”、“当年田子坊十大文化品牌已经流失近半”、“一些开放的文化活动随着尔冬强等艺术家的离开而变少了”……

还要回归文化初心

外界的非议与切身感受引发田子坊管委会的思考:田子坊要变,方向在哪儿?

“田子坊是因文化产业而起,提升与可持续发展还必要以文化为灵魂。”敖建国说。

实际上,从2005年迄今,田子坊先后获得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上海十大时尚地标、上海优秀创意产业园、上海市文化产业园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敖建国的办公室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创意产业集聚区。他指着这块牌子说,这是田子坊的原始定位。

田子坊管委会已经有了初步规划,一些项目也在推进中。“管委会要保护历史风貌、展示工业遗存、石库门里弄生活等,在尽量保持原生态的同时,盘活资源,打造更多公共文化空间,引入有品位、有创意的文化产业商家,注入新的文化元素,回归文创产业园区的功能定位。”

泰康路210弄内,守白艺术中心,石库门、旗袍女子、留声机等老上海元素营造出浓浓的海派情怀。李守白是较早入驻这里的艺术家,坚守至今。如今守白艺术中心的一楼主要销售重彩画家、海派剪纸大师李守白艺术风格的作品,二楼则是一间面向公众开放的展示厅,在这里可以欣赏李守白的画作,这里也是传习交流学习的地方,可容纳近20多人,会定期举行海派手工技艺传习的公益教学活动,专门教授各种濒临失传的手工艺技艺,游客、市民以及任何对手工艺感兴趣的人都可以参加。

6月24日,关闭三年的逸飞工作旧址将重新开放,展厅面积300多平米,陈逸飞素描手稿等会在其中对公众展示,这里将会重新成为田子坊的文化地标;泰康路210弄内的6号楼已被国有资产收购,即将启动规划改造,未来将吸引更多优秀文创企业入驻,打造一条“艺术长廊”;管委会还将重点扶持一批优秀文创企业,引导他们在园区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形成田子坊特有的文化氛围和品质……

一些变化已经可以在田子坊看到。“妩”是田子坊起家的一个围巾品牌。创始人孙青锋将中国的国画与西方的油画进行空间的美学设计,印制到围巾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今,“妩”已经在上海开出多家分店,还出口到海外市场,不少明星都是他家的粉丝。这一品牌不久的将来会把其发布与新品展示等活动放在田子坊,希望为田子坊创造一个新的文化亮点。

在管委会的构想中,未来田子坊还会有小型文化空间博物馆,玻璃博物馆、旗袍博物馆……已经有企业表达了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