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银行门口发生现金抢夺案后……

来源:上海观察 2016/12/02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36

上海治安状况持续向好,在专业人士看来,并不一定会带来市民安全感满意度的必然提升,但一定会让市民对安全感满意度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


0

文/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记者 简工博

今天上午,63岁的陈阿姨家里来了几名特殊客人——上海市公安局静安分局刑侦支队反侵财大队的民警,他们是来送还不久前陈阿姨被抢夺后破案追回的资金。

不久前,陈阿姨曾遭遇惊险一幕:她刚从银行取出6万元现金不久,竟被一名骑车尾随的男子抢夺后逃窜。

光天化日,又是闹忙地段,当街抢夺类的突发案件,一年也发生不了几起,怎么不让人担心?

案发之后,派出所民警、巡逻民警、交警、侦查员第一时间悉数出动,8小时后,静安警方就在崇明一招待所内将犯罪嫌疑人抓获,追回绝大部分涉案资金。

“这么大个城市,哪有一点事情都不出的?”这是陈阿姨第一次跟公安刑侦部门打交道。尽管发生了案件,但公安部门及时出动、破案,让她感到“出了事能快速解决,我对上海的安全还是很有信心的!”

时间回溯到11月17日。

13时20分,陈阿姨来到位于延长路上一家银行,提取了6万元现金。

年关将至,正是市民存钱取款最活跃的时期。与此相对应,历年上海和外省市公安部门的数据也显示,这一时期也是侵财类案件高发时期。

13时30分,她将6万元现金装进一个灰色袋子里,走出银行。这时正是一天中最热闹的时候,延长路上的人熙来攘往。

步行至延长路上一小区门前,陈阿姨忽然感到背后有人冲撞。随即,她感觉到拎袋子的手吃了一力——有人抢走了那个装有现金的灰色袋子。

陈阿姨一下懵了。她踉跄地追了两步,只见袋子已到了一名身着深色衣服的男子手中,对方正飞快地骑车远去。直起身子,陈阿姨立即报警。

13时35分,静安公安分局接到报警:延长路516号小区门前发生一起抢夺案。这一信息瞬间被转至静安公安分局大宁派出所、刑侦支队和辖区交警等多个部门。

13时38分,大宁派出所民警到达现场,开始询问案发详细情况,嫌疑人体貌特征和逃跑路线等情况,并实时将信息回报至指挥中心。与此同时,这些信息也发送至事发地点周边的交警处,对可能潜逃的方向加强排查和临检。

13时45分,刑侦支队民警也赶到现场。一些人对事发现场展开勘测,寻找可能留下的痕迹;另一些重走案发线路展开走访。而在后台,还有一组人已经着手调阅案发期间视频监控,寻找嫌疑人的身影。

这样多警种的配合并非偶然。针对两抢等案件,一旦接到报警,静安公安就会启动大要案侦破机制,多警种按照预案,运用各自专业技能展开调查,尽可能找到更多破案线索,缩短破案时间。

14时许,多条线索汇总在一起,案件的过程被清晰还原——

13时10分,一名身着深色衣服、头戴红色帽子的青年男子出现在银行的办理等候区,张望往来人群。

13时30分,男子尾随陈阿姨走出银行,骑上一辆停在街边的自行车,跟随陈阿姨一段后,忽然加速,抢过装有现金的袋子后快速离去。

13时40分许,男子将自行车扔在延长路、共和新路路口,扬招了一辆出租车。而视频追踪显示,出租车最终消失在铁路上海站北广场的地下车库里。

线索在这里看似断了——铁路上海站是上海著名交通枢纽,火车站、长途客运站及多部公交车、地铁线路在此汇聚。嫌疑人会选择怎么逃?

不过,事先采集的信息、数据,都不会是无用功——每一条看似孤立的线索,一旦放进大数据平台,彼此碰撞、关联、叠加,就有可能勾勒出嫌疑人的基本情况。

16时许,一名辽宁铁岭籍的29岁男子刘某的信息“跳”了出来。而信息库里刘某的体貌特征,与这起案件中的“红帽子”十分相似。

不仅初步明确了刘某的身份信息,大数据也为侦查员下一步工作明确了方向:信息显示,刘某曾多次来上海,而每次来上海,都是在浦东和崇明一些地区落脚。

按照这样的规律,刘某很可能这一次仍然活动在自己熟悉的区域内。如果这样,得手后刘某在铁路上海站乘坐地铁4号线的可能性最高。

在多路排查的同时,侦查员特别加强了对地铁沿线和闸机口的监控排查。果然,“红帽子”的身影出现在地铁里。循线追踪,刘某的最终落脚点指向崇明。

19时许,侦查员悄然赶到崇明,对刘某曾经落脚的多个区域展开寻访。最终,他们在刘某曾经居住过的崇明区洪海公路4217号一个招待所内,找到了刘某再次入住的信息。消息确凿,多路侦查员开始集结于此。

21时45分,回到招待所的刘某被警方擒获,从他身上搜出存有4万余元存款的银行卡和部分现金。案发后8小时,这起案件人赃并获。

今天上午,记者在看守所里见到落网的刘某。据刘某自称,因其一直没有正当工作,生活窘迫,于是萌生了抢夺的念头,提前将自行车放在案发银行附近,方便作案。得手后,他缴纳住宿费、购买生活用品后,将大部分钱存进了银行卡里。警方快速破案,得以让绝大部分被抢的钱归陈阿姨。

一起案值只有6万元的街面抢夺案,要不要这样“兴师动众”?

近年来,上海治安状况持续向好,各类恶性案件发生率一降再降。在专业人士看来,这样的变化并不一定会带来市民安全感满意度的必然提升,但一定会让市民对安全感满意度有更高的期待和要求——这也是上海深入推进打击“盗抢骗”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深层次原因。

在保持对大案、要案打击破案力度的同时,要给市民持续不断地“获得感”,就要进一步加大对与民生贴近的侵财类案件查破力度。以静安公安为例,针对“两抢”类突发性强、难以预控的案件,去年年初就已提出“‘两抢’必破”的要求,贯穿今年的“启航2016”系列专项行动,截至今年11月已使入民宅盗窃等案件下降30%以上:“发生这样的案件,只有尽快破案,才能让市民对上海治安有持续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