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探索“家庭医生助理”工作模式

来源:黄浦报 20141217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32

如今,“家庭医生”这一名称在百姓中间早已不算陌生。在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四名“家庭医生助理”经考核培训后正式上岗了,这些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成了家庭医生得力的“左膀右臂”。

面对瓶颈,集思广益求突破

随着家庭医生工作的逐步推进,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要求不断提高,老百姓对家庭医生服务的期望值也在不断提升,一些以前在工作中没遇到的新问题随之而来。例如,近两年来,家庭医生参与社区医疗与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量逐年增加,而中心家庭医生总人数并未增长,导致家庭医生的工作负荷不断加重,一些服务工作无法进一步做深做细。年初,中心专门召开家庭医生工作座谈会,许多家庭医生都谈到了这一工作的瓶颈问题,中心领导班子开始思索如何有效提高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签约居民提供周到、细致的健康管理服务。

先试先行,引进助理“好帮手”

今年4月起,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率先进行探索,面向社会招聘“家庭医生助理”一职,岗位要求是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6月起,4名具有三级医院护理工作经验的“家庭医生助理”经考核培训后陆续上岗,成为了家庭医生的“左膀右臂”。对此,中心专门制定了家庭医生助理工作制度,明确了助理的工作职责:协助家庭医生完成团队内部的事务性的工作,如开展居民健康档案维护、慢病随访及健康评估、接受预约登记、处理居民诉求等,同时还负责协调团队内部人员的分工合作,使团队的服务效能达到最大化。中心尝试通过引进家庭医生助理,使家庭医生团队的核心——家庭医生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从而能够更专心致志地为更多签约居民提供服务。

各显神通,细致服务受欢迎

这些助理的出现为工作带来了什么帮助?在前不久开展的为社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体检工作中,家庭医生助理就显示了其独特的优势,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外科主管护师出身的助理任玲发现,部分签约居民的联系方式已发生变化,但由于平时很少前来就诊,中心无法获取最新信息,因此无法把免费体检通知及时告之居民。于是,这位新上任的助理通过查门诊、家床、慢病访视记录,还发动居委干部和小区内的热心居民对资料进行核查,在短短1个月内,查实并纠正居民档案中的错误信息近200处,盘活了相当数量的“死档案”,使那些平时就诊需求少的“隐形”签约居民能够及时享受到免费体检、免费疫苗接种、健康指导等服务,大幅度提升了家庭医生的工作效率。

中泰团队的助理倪逸华之前曾是仁济医院老年科的资深护士,她发挥自身专业所长,积极配合团队全科医生,对社区内老年居民开展健康教育。她不仅能够做测量血压、推广健康教育处方等基础性工作,还可以独立为居民提供医疗咨询、开设健康小讲座等,帮助医生分担了很多工作,而且很快就以过硬的专业知识和温柔耐心的态度获得居民们的一致好评。

如果说家庭医生团队是一辆车的车轮,那么家庭医生助理就好比是车轴,她们在家庭医生与团队中的防保、护理人员之间,家庭医生团队与中心、站点相关部门之间发挥了联络、协调作用。同时,由于家庭医生助理在工作时间、内容的安排上比团队中其他人员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因此,在同事们因各种工作任务分身乏术的时候,助理还能够充当起“救火队员”的角色,及时补位,确保团队工作的正常运行和一些临时性任务的圆满完成。

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家庭医生制度的不断推进与完善,家庭医生服务将更加注重提升服务的有效性。下阶段,中心将继续发挥家庭医生助理的作用,进一步强化团队的服务利用,逐步实现由团队整体服务模式向以家庭医生为主体的服务模式转型,有效提高家庭医生团队的工作效率,充分延展社区卫生服务内涵,使家庭医生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