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溢出效应”助黄浦经济再腾跃

来源:黄浦报 20140919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27

上海自贸区成立将满一周年。早在自贸区挂牌不久,区委书记周伟就提出三个观点,黄浦要学习自贸区、支持自贸区、借力自贸区。在周伟看来,这三点中,重点是如何借力自贸区,加大黄浦自身的改革创新力度,黄浦借力自贸区,两个着力点很清晰:一是金融创新,不断发现新业态、新模式、新力量;二是高效率服务企业,转变政府职能。

一周年来临之际,黄浦在学习、支持、借力的过程中,从金融创新和行政审批上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并推出黄浦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可以说是交出了一份漂亮的答卷。正如周伟强调的,“我们不仅要学习自贸区的开放胸怀、创新精神和高效服务的理念,更要从黄浦自身实际需求出发,选准改革开放的着力点和突破口,进一步推动黄浦区域经济整体发展。”

创造更多的金融“第一”

金融创新,是黄浦借力自贸区的一大着力点。在外滩金融创新试验区的建设过程中,我区提出以互联网金融和民营金融为主体进行创新。

互联网金融,这个今年全国最“热门”的词汇,早在去年就在我区生根发芽,而今果实已结上枝头。全国首家互联网保险公司——由“三马”组建的众安在线落户黄浦;上海首家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区“宏慧盟智园”,如今已基本满租,点融、玖富、集品企联等互联网金融知名企业在此安营。目前,已落地黄浦区的互联网金融机构达到42家,还有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正在推进中,互联网金融企业数量将突破50个。民营金融方面,注册资金高达500亿元的中民投,也于近日在外滩起航。

除了支持创新实践,我区还注重学术研究创新。依托上海新金融研究院等优秀民间机构研究力量,结合监管部门、学术专家以及企业代表,通过内部圆桌会议,深入开展相关领域的学术研究及解决方案。

外滩金融曾经创造了百余项第一,今后要继续创造新的“第一”。下一步,我区将进更加深入聚焦于发展新金融的探索、创新、实践和突破,提升外滩金融集聚带作为上海金融核心功能区之一的影响力和凝聚力。

行政审批“瘦身提速”

今年,黄浦区借力自贸区的突破口就是改变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更高效更优质服务好企业。如何改变行政审批制度?我区设立黄浦区行政服务中心,通过“一门、一窗、一表、一岗”的四个一服务,力争把所有涉及企业设立审批事项全部纳入行政服务中心受理范围。

黄浦区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中,依循三条原则:精简审批项目,能事后监管的尽量放开事前审批;改变管理方式,从指标审批转向条件管理;提高审批效率,依托流程再造推行并联审批。黄浦区的目标是全面实现“前台受理、前台统筹、前台办结”。

行政审批制度的改革,为企业带来了实在的便利。以办理登记注册的餐饮企业为例,根据“一表式”受理,一旦首个审批部门窗口接受申请,相关的信息即同时登录环保、食药监、公共卫生等审批部门的电脑中;在接收到企业信息后,各部门将在3个工作日内发起现场察看等提前服务,告知企业是否符合审批条件的结论。这意味着,所有涉及审批的部门会在企业递交申请的3个工作日内同时展开工作。此外,区工商分局在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进驻黄浦区过程中,主动跨前一步,帮助企业解决设立过程中的困难,使中国民生投资股份有限公司递交申请材料当天,拿到了营业执照和组织机构代码证,创造了新的“黄浦速度”。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落地开花”

作为上海的核心商务区,黄浦区清醒地认识到,虽然经济总量位居上海中心城区首位,但对于自身发展中的困难和瓶颈,必须通过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和管理创新加以破解。今年,我区推出了黄浦版“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希望通过借力自贸区,努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相比于一般“负面清单”只针对外资企业准入问题,我区将之拓展为覆盖黄浦区域内“所有企业”,大胆探索对全区内外资所有企业提升审批效率、优化配套服务。在明晰企业准入资质的同时,对行政审批流程进行简化、优化,提出并试行“1+X”运作模式,即“1”是用一张“清单”,明确准入资质界线,“X”则指出台一系列改革创新措施,提供多项目服务,进一步开放商务环境,加强对企业的综合服务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