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道干部每周三雷打不动驻点居民区接访群众。2012年起,打浦桥街道建立“驻点工作日”制度,让干部走出机关、沉到基层,与群众打成一片,让问题在一线解决、情感在一线交融。两年多来,千余件居民诉求得到了回应,50多名街道干部也得到了教育和锤炼。
让问题第一时间得到回应
“以前1楼的邻居半个月就要上楼一次,请大家帮忙别开水龙头,因为他家的水管又堵了。”回想起这些年隔三岔五停水通管道的麻烦事,家住打浦桥街道肇东居民区的朱阿姨如今松了口气,自从街道出资更换厨房排水管道以来,楼上楼下,再也听不到为“通管道”引发的争吵。
在打浦桥社区,有近1/4住在老公房的居民或多或少遇到和朱阿姨类似的问题。2012年,街道领导在“驻点工作日”中,了解到直管公房和系统房下水道堵塞已成为普遍性“顽症”,于是决定出资改造。经过两年多时间,街道投入445万元,目前已有5197户居民彻底告别了“堵塞”。
“驻点工作日”是打浦桥街道2012年起建立的干部联系基层、解决问题、服务居民的一项工作机制,它规定每周三,街道全体干部要深入辖区基层,通过走访接待、协调座谈等形式,听取居民的意见和反映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分类交办。
“工作日既然定了,我们就要把这项制度做‘实’、做‘牢’。”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连章说,作为制度性保障,街道针对“驻点工作日”先后制定了定点联系、联合接待、定期轮换联络员、驻点考核等6项工作制度,确保每一流程都“操作规范”。“譬如驻点工作,街道明确群众诉求的答复时限。对居民区能解决的问题,一般应在一周内予以答复,对于街道层面能解决的问题,一般应在15天内答复,对于需要市、区层面解决的问题,争取在60天内予以答复。”
让困难第一时间得到解决
“驻点工作日”设立的核心就是为群众解决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工作日”这个概念叫得再响也没用。
在“驻点工作日”启动的第一年,住在南塘居委的居民表达了希望彻底解决丽园路地下室多年来大面积积水的情况,通过三个多月的时间,街道采取清淤、堵漏、重排污水横管竖管等措施解决了该地区三栋楼房约1500平方米的污水问题。
街道干部钟良是蒙西居委的驻点工作负责人,去年,辖区内一家庭发生大火,他立即牵头联系街道相关部门启动应急预案,确保居民的财务损失和心理伤害降到最低。
今年4月初,徐一居委干部和驻点联络员在走访居民区时了解到社区之前安装的晾衣架的数量已经不能满足居民们现在的晾衣需求,于是他们就多次在小区里查看寻找适合的空地,经联络员与街道协调后决定在顺昌路605号安装7根崭新的晾衣架。
诸如此类的大小事自“驻地工作日”开展以来数不胜数,街道利用“驻点工作日”这个良好的工作机制整合街道资源在最快的时间内为群众解决困难。据统计,自打浦桥街道开展“驻点工作日”以来,街道共收集到各居委会和居民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1900余个,其中已解决近1800个,街道干部累计驻点3100余次。
让能力第一时间得到锻炼
“‘驻点工作日’设立后,受益的不只有居民,广大驻点干部通过工作日制度转变了工作作风、增强了解决问题能力,也进一步加深了对基层工作的了解。”打浦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唐连章说。
“我来街道已经五个年头了,以前做工作常常感到心有余力不足。”街道团工委的何晓霞感概,“通过先后担任建三、徐二、蒙西居委的驻点联络员,我对居委会在使用公章、发放帮困金、业委会建设等普遍性困惑与难点有了深入了解,自己也从掌握单一部门的业务逐步转变为掌握社区全方位的情况。”
“只有多到基层走一走,才能真正知道群众的疾苦,才能了解基层的不易。”驻点联络员、街道党办的袁文慧这样说,“在驻点服务工作中,有的群众反映问题、有的咨询政策、有的发泄不满……很多在以前机关都没有碰到这样的‘棘手事’,不知道如何协调、如何解决。这让我真切感受到自己能力的欠缺,这种欠缺既有对基层情况的不了解,也有自身综合能力上的不足。通过‘驻点工作日’,我补上了‘知基层’这一课,使我学会了放下身段、在解决问题时有了针对性、可行性,学到了办公室里学不到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