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新生命降临时细心呵护、当老人临近垂暮之年悉心照顾、在健康时送上保健知识……在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这样一群医务工作者,他们寒来暑去穿梭在大街小巷,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到位的医疗服务,甘当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赢得了理解、好评和支持。
作为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年轻党员、全科医生,马婕在日常工作中始终细心、耐心地对待每一位患者,虽工作时间不长,却已有了很多“铁杆粉丝”,患者都亲切称她“小马医生”。
老王是一位独居老人,老伴早逝,女儿因癌症去世,自己因脑梗塞致左侧肢体活动不利,长期由保姆照顾,心灵的空虚加上肢体的不便,老王逐渐变得郁郁寡欢,人也越来越瘦。每次保姆用轮椅推她来就诊,她经常说着说着就开始流泪。多次接诊后,马婕医生慢慢了解老人的不便之处,并主动与其建立了家庭病床。“把我当您的女儿,有什么事就尽管跟我说,我一定尽力而为。”老人握着马医生的手,流着泪接受了其上门治疗的提议。
马医生每周2次上门为其体格检查并开具处方,同时进行针灸治疗以改善其肢体活动,半年来风雨无阻。在留针的半小时内,马医生总是主动与老人谈心,聊老人喜欢的沪剧,给老人读报,还经常把其他病人就诊康复的事情编成小故事来说,老人逐渐打开心门,增强了战胜疾病的信心,不但情绪改善了,肢体功能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拄着支架在小区里走走。现在老人还时常参加社区的老年活动,心情开朗了,逢人总说马医生不仅治好了身体上的病,还治好了心病。
吴婷医师来到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已有5年多,她深知社区医生并非只是“配配药”这么简单,在实际工作中对医生的要求非常高,不但需要具备扎实的业务功底,还需要一定的沟通技巧。
赵老伯是瑞金二路社区的一位60多岁孤老,患有多种慢性疾病,每天要服用多种药物,因双眼疾病,老人几乎失明,只能感光,平时自行料理生活十分困难。吴婷是赵老伯的家庭医生,定期上门为老人诊疗。因为知道赵老伯行动不便,吴婷每次都会在下班时把开好的药为老人送上门。一个炎热的下午,吴医生在到赵老伯家出诊时,敲门很久都没有人回应,打电话也没人接,吴医生不放心便向邻居打听,结果都说没见他出门,吴医生又急忙赶去居委会找来了社工打开老人的房门,才发现了因高温不开空调而中暑的赵老伯,并将其送去了医院,经过及时的治疗,赵老伯转危为安。
每年夏季,中医内科主治医师朱德良总是每天第一个到医院,为早早来院排队候诊的病人提前诊治;许多个傍晚,当别的医生都已下班多时,他却拖着疲惫的身体,依旧为需要他的病人服务,从医30多年来,他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用自己精湛的医术和无私奉献的医德把温暖带给每一位病人。
钟阿姨是一名钟点工,由于工作时搬运重物,不小心伤到了腰,疼痛使她几乎无法入睡,下床走路都很困难,不但影响了工作,还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很大不便。听人介绍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位朱医生医术高超,她便慕名而来。在了解她的病因、症状后朱医生为她实施了针刺、艾灸、拔火罐和红外线照射等综合治疗,帮助她温通经络、消肿散结、行气活血。2个疗程后,钟阿姨的疼痛感明显减轻。
“朱医生技术好,服务态度好,让我们这些外来打工的感到很温暖,我每天7点就从宝山区赶过来,朱医生总是到得比我还早,省去了我等候的时间。”钟阿姨朴实的话语中流露出对朱德良医生无比的感激之情。像钟阿姨这样来求助朱医生的病人实在太多,为了减少病人排队等候的时间,他常常放弃自己的午休时间,有时甚至连午饭都顾不上吃。
朱医生说,“很多病人大老远来一趟不容易,让他们在那里久等我于心不忍,有时候真恨不得自己能有三头六臂啊!”朱医生的心里,总是牵挂着、放不下他的病人。
像马医生、吴医生、朱医生这样的医务工作者在瑞金二路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有很多,他们在各自平凡的工作中以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着“大医精诚、平等仁爱、敬畏生命、追求卓越”的卫生职业精神,以实现普及健康知识、参与健康行动、提供健康保障、延长健康寿命为目标,助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