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大分流、小分类”体系日趋成熟

来源:黄浦报 20150924 发布时间:2020-09-11 浏览量:26

家住海悦花园的陈阿姨是小区垃圾分类“绿色账户”的热情拥趸者。作为全市第一批试点小区,从以前的干湿垃圾袋分别投放,到如今“绿色帐户”凭条形码换积分卡制度,陈阿姨说垃圾分类对她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如果哪天不进行分类,反而觉得不自在、不舒服了,这应该也是一种进步吧。”陈阿姨乐呵呵地表示。

今年,在黄浦,像陈阿姨一样享受到垃圾分类奖励机制的居民家庭将达到85000户。区绿化部门通过深入居民社区开展垃圾分类“绿色账户”宣传引导、巩固已推进小区垃圾分类成效、与区妇联、文明办、相关街道的沟通协作,编制《黄浦区2015年绿色账户推进方案》等一系列举措,让更多市民参与到生活垃圾分类中,真正促进黄浦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全力拓展大分流消纳渠道

记者从区绿化局获悉,2015年我区生活垃圾减量指标为“日均生活垃圾运输处置量不超过690吨”。对于拥有20.52平方公里面积、常住人口达67.87万人的黄浦区来说,要完成690吨的减量目标,是一个不小的难题。

“要完成这个垃圾分类减量目标,源头分类是关键。”区绿化部门相关负责人透露,为此,区绿化部门一直以来探索和完善“大分流、小分类”体系。在“大分流”中,通过进一步巩固试点小区湿垃圾、菜场垃圾、水果行、中药房等场所专项收运成效,发挥粉碎处置消纳、渗滤液排放等减量效果,探索拆包精细分拣举措,并拓展酒瓶、花泥、枯枝落叶、鞭炮垃圾等专项回收处置力度,最大限度促进分类垃圾的外运处置,目前日均处理量约为26吨。

这些生活垃圾外运后,分别运输至指定点进行无害化处置,如生活垃圾统一运送至老港固废处置中心进行填埋或焚烧处置,粪便统一运送至浦东进行专业无害化处置,餐厨垃圾统一运送至闵行专业处置点进行生化处置再利用,同时探索菜场垃圾、厨余果皮垃圾的就近就地消纳新路径,在会馆街码头2台厨余果皮垃圾粉碎机,对菜场垃圾、中药渣、湿垃圾就近就地消纳处置。通过专项分流处置,我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达95%以上。

绿色账户激励机制覆盖更多居民

为了推进垃圾分类,日本和中国台湾等地采取的是征收垃圾袋费等方法。上海则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目前采取的是正向激励措施,开设绿色账户激励机制,即以居民日常“干湿分类”行为为依据,对主动进行垃圾分类的居民给予积分奖励,并通过“分类可积分,积分可兑换,兑换可获益”的基本路径,鼓励、引导更多居民参与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

而在黄浦,此项垃圾分类激励机制正逐步走向成熟,覆盖越来越多的居民家庭。自2013年黄浦7个居民小区试点以来,开通绿色账户和享受账户奖励的居民逐年递增。参与绿色账户的居民,只需前往小区所在的社区居委申请办理“绿色账户套卡”或“绿色账户独立卡”。套卡的激活可以前往就近的中国银行网点,或在社区居委指定的日期,由银行提供上门服务进行激活;独立卡的激活可以由社区居委进行,也可自行登录上海绿色账户网站进行激活,并绑定条形码。居民根据所在居住区积分采集形式,正确分类投放湿垃圾,专人扫描后积分。当积分累计到一定分值时,居民可通过上海绿色账户网站,浏览兑换资源,也可通过指定商户,或居委现场活动进行兑换。正是通过以实物兑换、服务和权益兑换、信用和荣誉兑换、抽奖等多种方式的激励机制,对居民履行垃圾分类义务予以肯定与激励,让越来越多的黄浦居民能够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中,并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目前,黄浦区通过“大分流、小分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成熟,让全区垃圾减量工作成效日益显现。“截止目前,我区日均生活垃圾运输处置量大约为670吨,减量工作虽面临巨大困难压力但仍处于可控状态。”区绿化部门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