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上海:70年后的温故知新

来源:解放日报 2019-01-05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35


1949年,毛泽东主席的新年献词号召《将革命进行到底》。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国人民“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回眸历史,继往开来,向历史致敬,是为了壮行未来。

近日,著名军史作家刘统携新著《战上海》接受了读书周刊的专访。他希望这部生动还原70年前上海解放的作品,能够帮助今天的年轻人理解共产党人彻底革命的精神和开天辟地的创新斗志。

1949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在西柏坡发表了气壮山河的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开门见山地宣告:“中国人民将要在伟大的解放战争中获得最后胜利,这一点,现在甚至我们的敌人也不怀疑了。”

但毛主席同时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1949年4月,第三野战军渡江之后,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了南京、杭州、镇江、无锡、苏州等江南城市。渡江战役第三阶段的任务,就是解放和接管上海。

最后一个难关

读书周刊:陈毅曾经说过:“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为什么这么说?

刘统:上海解放初期的情况是非常严峻的。蒋介石搬空了国库的银行储备,卷走了上海大部分财富和物资,在长江口布雷掐断对外贸易,企图把上海人民饿死、困死。市面上盗匪出没,特务搞破坏,投机盛行,物价飞涨。

读书周刊:第一次走进大城市的共产党人,能管理好这座远东第一大都市吗?

刘统:进城前我党有“新员工入职培训”,那就是20天的丹阳整训。整训期间,每个连队都下发了《城市常识》小册子,并由指导员给战士们讲解城市知识。共有5节课,其中专门有节课给战士们讲城市游民、流氓惯用的骗术,提醒战士们不要上当。

丹阳整训把进城后可能遇到的问题都对战士们事先进行了教育,这为接管上海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共产党人虽然没有城市管理和经济运行经验,但有为人民服务的拳拳之心。上海解放时,全市存煤只有5000吨,粮食储备只有2000万千克,只够500万市民半个月用。共产党人从东北、华北调运大米、白面和煤炭,用火车源源不断地运到上海,并采取了平价救济的方式,保证人人有饭吃,工厂能开工。

读书周刊:蒋介石政府在退守台湾前扔下一句话,“***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最后人民币是如何顺利进入上海、上海的物价是如何得到控制的?

刘统:上海解放时,***政府发行的金圆券每小时都在贬值,人人不留隔夜钱。共产党人来了,用人民币兑换金圆券。结果,解放区印制的人民币根本不够用,几天就兑换完了。接管财经的干部灵机一动,拿着人民币的印版去***中央银行的印币厂印钞票。

读书周刊:但是,通货膨胀已经造成了人们的恐慌心理,那时老百姓更相信黄金、银圆,导致投机成风。

刘统:是的。这时陈云果断下令关闭证券交易所,明令国家项目一律以人民币结算,税收一律以人民币征收。他亲临上海指导税收工作,发掘财政潜力,针对市场投机,以举国之力,调配物资,控制物价,进而实现全国财政的统一。同时发行公债,帮助新中国渡过财政困难。

读书周刊:有没有因为经验的缺乏而犯过一些错误?

刘统:谁都不是先知先觉,谁都难保不犯错误,共产党人有错必纠。

比如,1949年6月,***海军封锁长江口,空军不断轰炸,7月上海发生台风灾害。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为反封锁,为减轻城市负担,我党动员难民返乡,后来扩大范围把一些多余人员也裁减了,造成人心浮动。上海市委发现错误,立即刹车,在《解放日报》上公开发出纠正指示,11天后又在《解放日报》上刊登全面纠偏的注意事项。这不但没有降低共产党的威信,百姓反而佩服共产党的磊落。

在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共产党越来越熟练地管理着城市,并且创造出新的方法和途径。***的封锁,反而促使共产党走自力更生之路,上海实现了从外向型经济到内向型经济模式的转化。短短一年,上海从全国援助物资转变为全面恢复生产经营,再成为新中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支柱,从消费型城市转化为生产型城市,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读书周刊:“战”上海的经验对全国的经济建设有什么帮助?

刘统: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的许多财经政策法规都来自上海的实践与经验。很多创造性的探索不仅在上海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也指导了全国的经济建设。勇于创新,富于创造,这就是上海的优良传统。

“战”的丰富含义

读书周刊:“战上海”的“战”字,包含了哪些丰富的含义?

刘统:《战上海》突出的就是这个“战”字。上海的解放,是一场激烈的、没有硝烟的战斗。有针对投机商进行的银圆之战、米粮之战,复杂程度、激烈程度不亚于战场上真刀实枪的战斗;有清除匪特、扫荡流氓小偷、改造舞女妓女的战斗,需要很高的智慧。战场上的斗争,敌我分明,经济上、社会上的斗争则要复杂得多,但共产党人善于很快进入情况、投入战斗,善于依靠人民群众、发动人民群众。

我把解放上海的斗争和解放上海后一年内的斗争,合为一个整体,让读者完整地了解这段历史。

读书周刊:您出版过“决战”系列,以东北、中原、西南、华东等战区作为您的书写范围,为什么还要单独出书描写上海这单个城市的解放故事?

刘统:在军事科学院工作期间,我的研究重点是解放战争,主要以军队为主,比如第四野战军战史。我当时发现还没有以战区为对象的研究,于是就萌发了以战区为研究方向的想法。

军史研究的重点是战争,战争涉及后方及其他方方面面,当我以战区为单位做研究时,涉及面就更广了。于是我深挖材料,先后完成了东北解放战争、华东解放战争和中原解放战争的“决战”系列。这个系列出版后,获得了较好的社会反响。大家认为,这样细节化的描述,较之以往的解放战争史著作,更生动,更令人信服。

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一些史料,是关于***进城后怎样管理大城市,在经济战线、公安战线上又发生了哪些斗争。毛泽东说过,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共产党解放了城市,又是怎样学会管理城市、改造城市的,这些问题更复杂,也更引起我的兴趣。原来我曾写过一本《中国的1948年》,主题是决战。之后我曾想写一本《中国的1949年》,主题是进城,但这个愿望没能实现,因为涉及面太广了,驾驭不了。

那么就先写一个城市吧。在全国解放的城市中,上海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因为它是国际大都市,情况非常复杂,把旧上海改造成新上海,对共产党人来说是个极其重大的考验。上海解放短短一年,中国共产党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这个成就究竟是怎样取得的,以往的研究没有给我们提供太多的细节,这促使我去研究、去写作。

读书周刊:书中有没有首次披露的史料?

刘统:历史研究不同于考古,考古是文物的出土几乎可以说明一切。但是,历史研究是怎么发现、组合客观存在的史料的问题。在这本书里,我引用的方方面面资料,都是早已存在的,但如何把它们抽出来、再合起来,这是我的工作。

例如,上海市政府在上世纪50年代印制过政策和法令的汇编。其中的民政部分,包含了当年干部到苏北勘察荒地的情况,主要是为了建设农场,安置上海无家可归的难民。但是后来建设的这些农场成为安置上海的游民、妓女的主要场所,在那里对他们进行社会改造。看起来这是两件不同的事,实际上后来成为一项完整的工作,这就是史料组合的作用。

还有一些情况,是随着档案的逐渐公开而了解到的。例如上海的米粮之战。中央政府当时以举国之力,从各地区调运物资,集中力量打击上海的投机势力。陈云同志领导了这一斗争。他给各地政府下达指令,这些电报是随着陈云传记和年谱的出版发表的。随着档案的不断公布,使我们对当年这场斗争有了更清楚的了解,把这些新资料用到书中,能使书中内容更完整、更有说服力。

读书周刊:与同类题材作品相比,您这部作品的特色是什么?

刘统:这本《战上海》,第一次全面、深入、具体地反映了上海解放第一年各条战线上的斗争。以往描述上海解放的书和文章不少,但都局限在某一个方面。例如《上海公安志》,记载了新中国成立后隐蔽战线的斗争;《上海外事志》记载了如何收回外滩的产业;《上海金融志》记载了如何打击投机倒把的行为。但这些都是局部,如何汇总局部、形成全景的历史画面,这是本书的创新。

同时,作为一部历史研究著作,本书特别注重史料的引用和细节的把握,务必做到事事有出处,细节有根据,而不是随意的演绎和发挥,这是本书的价值所在。尤其是书中大量原始史料的引用,可为后来者提供研究的便利。

延续传统是历史责任

读书周刊:研究与写作时可曾因某些场景而动情?

刘统:历史的书写,要的是冷静,但在重温历史和写作的过程中,我依然由衷地佩服共产党人。当时都说共产党人是“土包子”,怎么精明的投机商都败在他们手下?***的特务都难以藏身?海上的封锁和空中的轰炸都以失败告终?因为“土包子”们有一种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不会被任何困难吓倒。更重要的是,他们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赤诚赢得了上海人民的拥护。几百万人团结一致,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的呢?

读书周刊:这么多年对军史的研究,让您都有哪些感悟?

刘统:1984年,军事科学院编辑军事百科全书的同志去拜访黄克诚大将。黄克诚同志说的第一句话是,你们写历史人物要学司马迁。他的意思是,要以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写出一部信史。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在研究历史的过程中,在接触大量档案的过程中,我深深地体会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是一部非常精彩的历史。他们那种为信念而奋斗的精神,在艰苦斗争中百折不挠的斗志,应对复杂情况的智慧和机动灵活的策略,都使我们深受教育。如何把这些历史真实写出来,是我的责任。

要真实地反映历史,就要注重细节,要用一个个具体的画面,反映一个宏大的场景。凡事有出处,有依据;不夸大,不虚美;不感情用事地去理解问题,更不迎合时尚说违心话,写出来的作品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这看起来是个简单的目标,其实很难达成,要求写作者要有高尚的史德、开阔的视野、缜密的研究和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够真实地反映那个时代,能够真实地还原革命前辈的形象,希望能够通过我的工作将优秀的传统延续下去,尽到我的历史责任。

读书周刊:70年后重温上海解放史的现实意义是什么?这段历史对今天改革开放攻坚战中,上海如何做好排头兵有何启示?

刘统:温故而知新。在重温上海解放第一年的历史过程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和智慧勇敢。就是这样一批穿着旧军装、脚蹬布鞋的共产党人,进了十里洋场,竟然能够迅速地掌握情况,进入角色,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投机分子、社会黑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将他们一一打翻在地,稳定了社会,安定了人心,将一个混乱的旧上海,迅速改造成为焕发青春的新社会。

共产党为什么能够取得这些成就?第一是他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上海过去投机成风,人民饱受痛苦,而共产党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用铁腕钢拳迅速地清除了投机势力,使人民生活稳定。这些行动得到了人民的支持和信任,有了广大的人民,共产党人就能够无往不胜。

第二,共产党有坚强有力的组织。当商人们投机倒把、操控市场时,共产党以举国之力调动方方面面的资源,与这些投机资本家决战。在共产党强大的力量面前,个体的投机商贩,实在是微不足道。

第三,共产党人有高度的智慧和灵活的策略。一方面,他们善于学习,善于适应新的情况。例如在税收方面、金融方面,共产党人迅速地掌握了上海的情况,并且制定了相应的策略,继承过去的合理的政策,并且根据新的形势制定新的政策,形成了上海新的经济运行体制。另一方面,共产党人有极强的自我纠错能力。发现制定的政策有缺陷、不完善时,能够及时纠正,不掩盖错误,表现了高度的对人民负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

今天,我们的改革事业蓬勃发展,我们的干部队伍素质比以往提高了很多。前辈们的革命精神,前辈们艰苦奋斗和实事求是的作风,都是我们要继承的宝贵遗产,也是鞭策我们不断创造前行、争取更大胜利的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