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

来源:解放日报 2019-01-05 发布时间:2020-09-14 浏览量:32

1949年4月,第三野战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解放了南京、杭州、镇江、无锡、苏州等江南城市。渡江战役第三阶段的任务,是解放和接管上海。上海是亚洲最大的城市,有600万人口,也是中国工业、商业中心。能否完好无损地占领这个大城市,是一项艰巨、复杂的任务。

解放上海难在哪里?第一,上海是帝国主义利益最集中的地方,美国、英国的军舰还停在黄浦江中不走。如果我军进攻上海,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使国际局势复杂化?第二,在上海作战,犹如“瓷器店里打老鼠”。如果打烂了上海,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就要蒙受重大损失。第三,如果我军接管工作做不好,导致上海停工停电,发生混乱,变成一座“死城”,我军就可能在上海站不住脚。

因此在部署渡江战役时,中央就提出对上海要“慎重,缓进”,要充分做好一切接管的准备工作。4月27日毛泽东指示总前委和粟裕、张震:“你们不但要部署攻击杭州,而且要准备接收上海,以便在上海敌人假如迅速退走,上海人民要求你们进驻的时候,不致毫无准备,仓促进去,陷于被动。”“为着多有一些准备时间,不使***过早退出上海,我军仓促进入上海,请粟、张注意不要使我军过于迫近上海。同时,争取在数日内完成进驻上海的准备工作,以便在***迅速退出上海时,我军亦不致毫无准备地仓卒进去。”毛泽东强调:“何时进驻上海,须得我们批准。”5月3日,毛泽东批准了4月30日总前委要求推迟进占上海的请求,复电说:“上海在辰灰(作者注:5月10日)以前确定不要去占,以便有十天时间做准备工作。”

5月,小小的丹阳县城突然热闹起来。陈毅、饶漱石于5月3日到达这里,主持解放上海的准备工作。5月10日,陈毅在丹阳城南的“大王庙”里,向几百名县团级接管干部作入城纪律的报告。陈毅说:“一切打仗我们都胜了,可是上海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与外国人打交道等,我们不一定样样都行。上海很复杂,我们都不大懂。我们不能自大、吹牛。上海一个月要烧20万吨煤,600万人这张大口又要饭吃,要解决几百万人的粮、煤及生活问题。单是每天大小便问题不解决就不得了。每天的垃圾不解决,几天就堆成一座山。我们会演戏唱歌,人家佩服。我们管理不好上海,就无法向老百姓说话。上海是最现代化的城市,是帝国主义反动派的窝巢,是百年来发展起来的各式各样、奇形怪状的复杂的城市,我们没有经验是很难进行工作的。因此除了具有信心以外,必须要有谨慎小心、‘临事而惧’的态度,这样才能多考虑问题。否则是低级的幼稚的,就一定会栽筋斗。进入上海是中国革命的最后一个难关,是一个伟大的考验。上海搞得好不好,全中国全世界都很关心。我们搞得好,世界民主力量就会为我们高呼、庆祝、干杯;搞不好就会使他们失望。”

遵照陈毅的指示,各部队在整训期间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城市政策教育。第三野战军政治部专门编写了一个小册子《城市常识》,下发到每个连队,分为五课,由指导员给战士们讲解城市知识。

中共中央华东局领导在丹阳彻夜召开会议,讨论接管上海诸多问题:(1)人事、组织安排;(2)入城政策纪律;(3)人民生活安排,主要是米、棉、煤“二白一黑”的供应问题;(4)统战政策,主要是如何稳定民族资产阶级,以利于恢复生产的问题。

数千名干部从各解放区、北平、香港日夜兼程赶来,投入接管上海的集中整训。他们当中有许多人是著名的“上海通”,如上海地下党负责人刘晓、从事文化工作的夏衍、从事秘密工作的潘汉年、从事经济工作的许涤新。南下干部纵队按专业分为几个部分:有曾山、许涤新、刘少文为首的财经队伍,以周林、曹漫之为首的政法队伍,以梁国斌、李士英、胡立教、扬帆为首组成的公安队伍,以钱俊瑞、范长江、戴伯韬为首的文教队伍。各路精英汇集一堂,分头进行调查研究和准备工作。有关上海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资料,有从敌人那里缴获的、有上海地下党调查的、有上海来人报告的。大家根据这些材料和中共中央的有关政策,研究接管上海的具体方针措施。如上海的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如何区别对待,外国人的企业如何接管,***政府机构如何处理,金融如何稳定,流氓帮会怎么办,市民的粮、煤等生活必需品如何保证供应,等等。事无巨细,都要考虑周全才行。陈毅、饶漱石不分昼夜地与分管各方面的干部研究情况,听取汇报。单是财政接管纵队的汇报,陈毅就听了两天两夜,对于如何紧急调运粮食、棉花、煤炭保证上海市民的需要,作了周密部署和应急准备。

上海地下党提供了大量情报。时任三野参谋长张震回忆:“就在我们积极完成各项战役准备,战斗在敌人心脏的上海地下党的同志们,也在为上海的解放夜以继日地工作。除组织工人、学生护厂护校、保护民主人士、组织对***军的策反外,还为我军送来了***军的军事防御要图,我深深地感谢他们,可以想象,为搞到这些情报,他们要冒多么大的风险!”

20天的丹阳整训,为接管上海的各项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说***不打无把握之仗,不打无准备之仗,那么在解放上海之前,各级干部更是做好了方方面面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