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10:47,32号隔离点最后两名“客户”——王女士和她的母亲拉着行李走出了酒店大门。酒店大堂内,身穿防护服的工作人员与她们挥手道别。
从3月25凌晨接收第一批境外返沪人员开始,32号隔离点经历十多天的忙碌后,迎来了阶段性“胜利”。前昨两天,完成14天隔离观察的189名隔离人员,陆续离开隔离点。
“刚发现自己有乳糖不耐,以后送餐不用送牛奶和酸奶了,给有需要的人。”“不好意思,垃圾有点多。”“感谢每一位医护的付出,这些天因为有你们而幸福。”……隔离人员的留言,被贴在了工作区的留言板上。
尽管时间短暂,但特殊的经历,让他们拥有了“满满的温馨回忆”。
“特殊情况,应该照顾”
“东西都准备好了吗?我们准备下去了。我帮你们拿一个行李吧。”32号隔离点工作人员王英子敲开了1201室的房门,对着王女士母女俩说道。
王女士和母亲从新加坡返沪。十多个小时的路程中,两人不吃不喝,到隔离点时已身心俱疲。然而,还有一个更大的问题横亘在面前——王女士的母亲年近八旬,并且患有基础病,需要人照顾。
“回国之前我们就已经了解过,集中隔离是每人一个房间,但母亲的年纪和身体状况不容许一个人住。”为此,王女士十分焦虑。
工作人员得知后,为王女士支招——向上级部门申请,请求“特事特办”。没多久,答复来了,“特殊情况,应该照顾。”
这让王女士心里悬着的石头落了地。“能够住同一间房,就不用担心母亲吃药、夜间照顾的事了。”
32号隔离点负责人董鹤萍介绍,3月24日、25日两天,189名境外返沪人员被送到隔离点,对于那些有特殊需求的隔离人员,工作人员都会在规章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尽量协调解决。
“隔离期间,有什么需求,往往是一个电话过去,工作人员就能帮我们解决,很感谢她们。”王女士说。
与工作人员成了好友
对于像王女士母女这样的特殊隔离人员,工作人员多花了不少心思,时不时关心他们,从一个个细微之处,关注着他们是否有特殊的需求。
开始隔离的前两天,细心的工作人员在回收每天餐盒时,发现了异样。901室的陈先生是一个年轻小伙子,但餐盒里的菜经常丝毫未动。
“你好,我是这里的医生,工作人员发现你最近没怎么吃饭,是不是不舒服?”工作人员俞家顺得知后,专门给陈先生打去了电话。
“我是少数民族,菜里面有些东西我们比较忌讳,没办法吃。”陈先生一解释,俞家顺就懂了。“那这样,我们这边可以提供**餐食,我帮你登记一下,下一顿饭开始,我们会给你专门送**饮食。”
“工作人员挺不容易,所以一开始我没准备说,打算靠吃泡面撑过这段日子算了。没想到,工作人员这么细心,一下子就发现了,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陈先生说。
更让陈先生感动的是,隔离点原本每天只送一次快递。但工作人员发现陈先生的快递是胃药时,第一时间便给他送了上去。
结束隔离离开前,陈先生遇上了俞家顺,两人像多年未见的好友一般,交谈了良久。
巴西人送上生日蛋糕
4月7日,隔离点的工作人员品尝了迟到的生日蛋糕。送来蛋糕的,是在上海工作的巴西人胡安(化名)。“亲爱的天使们,感谢你们照顾了我的家人,和这么多人。”胡安特意写了一张贺卡,向隔离点的工作人员致敬。
如何安置胡安一家,有过一段波折。根据规定,一名成年人只能带一名14岁以下的孩子同住。胡安的三个孩子,大的13岁,一对双胞胎只有9岁。
得知妻子和孩子要被隔离后,胡安担心孩子们,提出母子四人住一起,或者自己进隔离点带着其中两个孩子住。工作人员发现这不符合要求,反复劝说胡安,并答应平时多加关注。
隔离期间,13岁的大儿子正好迎来生日。为了让照看弟弟的他更加有动力,工作人员给他送上了一套中国特色的文房四宝作为生日礼物。
董鹤萍说,隔离点工作虽然辛苦,但隔离人员暖心的留言,成为大家的动力。“这一次任务圆满结束后,我们将做好准备,迎接后续的任务。”董鹤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