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引路人——走近浦东青少年事务社工

来源:浦东时报 20151113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9

1.4万名青少年在人生路上遭遇了困境,133位青少年社工为他们“解困”。这些青少年需要关注,而社工也期待着更多关注的目光。

11月6日,在南码头社区学校,60名应聘者经过层层筛选,进入到浦东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招聘面试环节。

青少年权益工作正成为共青团事业的重点之一,浦东于2003年起步。12年来,浦东的青少年事务社工已有100多人,他们累计帮助了超过10万名青少年成长、就学、就业。2013年11月,浦东被确定为“青少年权益工作创新”试点城市(区)。

目前,浦东有“重点服务青少年”14151人。在他们的青春路上,青少年事务社工,扮演着引路人的角色。

纠正“一点点角度”

“我扮演的角色,像是他们人生路上一个站在路口的人,当他们走偏了的时候,就帮他们纠正一点点角度。”

11月4日,一连多天的雨,寒冷了秋天的尾巴。

雨幕中,朱晔打着一顶蓝色的伞,提着一个公文包,出现在周家渡社区的一个老小区里。他要进行一次例行家访。

“今天康康在上课,可能还没回来。”他对身边的杨旦悦说。小杨是4年前来到周家渡做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她称呼朱晔“师傅”,后者做社工已有12个年头。

在周家渡,有近300多个“特殊”的青少年被列为周家渡社工组的服务对象。他们中,包括了16岁至25岁的失学失业失管“三失”青少年、不良及严重不良行为的闲散青少年,以及服刑、涉毒人员未成年子女。也就是社会上大多数人所谓的“问题家庭孩子”。

但朱晔不认同这种说法:“他们并不坏,只是因为各种因素,走弯了路,或者犯过错误,他们是处在社会边缘的一群孩子。”

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存在价值,正是帮助这群迷途的孩子健康成长,融入社会。

每天早上,朱晔一踏进办公室,会先从QQ上观察孩子们的动向。他建了一个70多人的群,分享活动通知、工作推荐,也和孩子们谈天说地。谁应该上课去却亮着头像,谁改了心情标签,谁很久没有上过线了,他都一一记在心里。此外,电话、家访、约谈、写台账、组织活动等,构成了朱晔的主要工作内容。

在他的桌子上,放着一本台历,每一个日子旁写着几个孩子的名字,有的标注了家访、有的标注着上课等。空白处,则是一个月的工作安排,同样也缀着一连串只有朱晔自己才看得明白的昵称。比起寥寥几字的工作概括,这本台历仿佛更能言说社工工作的琐碎与忙碌,以及他与孩子们的感情。

在台历的最后一页,12月25日圣诞节的旁边记录着“姚姚,释放,关注”。“我跟这个孩子8年了,他已经变得很好,都快结案了。”月初,朱晔接到姚姚因斗殴被拘留的消息时,一时还难以接受。

“肯定是有原因的。”朱晔喃喃地说:“还是太冲动了。”按照工作要求,一旦涉及刑事拘留,当事人就不再纳入服务对象范围了。但朱晔还是不愿放手。

要走进一个青春期孩子的内心,家长都很难办到,一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又谈何容易。

“尤其是这些孩子,比起一般的孩子更敏感、更难以接近。”朱晔那天要家访的16岁男孩康康,从小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初中辍学,沉迷网络游戏。年初,居委安保工作人员求助朱晔时告诉他,康康两年里从没跟他们开口说过一句话。

朱晔还记得第一次见到康康时的情景。男孩一头杂乱的长发,脸上没有任何表情,胡乱地套着睡衣,坐在椅子上垂着头,一言不发。

而就在1个月前,在朱晔的推荐下,康康参加了上海社区青年教育就业培训项目“阳光下展翅”,重新走进了课堂。私底下,康康亲昵地叫他“朱老大”。

朱晔是国家社工师,经过系统的心理学、沟通技巧等培训。但他觉得是自己的关心真正打开了孩子的心扉,“缘分吧,主要还是真诚。我跟他们相处的方式,有时候像老师,有时候像朋友。”

与父母不和的孩子遇到困难会向他哭诉;在外工作的少年遇到工作问题会向他求助;甚至早恋的男生有时跟女朋友吵架,也会来向他吐苦水。

家访那天中午,一个刘海飘飘的“小年轻”,挎着黑色小包,“派头十足”地走进朱晔的办公室。那是朱晔曾经的一个服务对象,小杰。

他告诉朱晔,最近换了工作,经朋友介绍去陆家嘴的一家证券公司上班,“刚刚去买西装皮鞋了呢,月薪据说能有万把块”。朱晔开玩笑说,以后可要跟着你混了,接着问他“现在还会随便打架吗?”小杰回答:“吃饱了撑的吧。”

“他们本性善良,有时比一般的孩子更单纯。”朱晔说,“我扮演的角色,像是他们人生路上一个站在路口的人,当他们走偏了的时候,就帮他们纠正一点点角度。”

需要一些关注

“如果真的说还有什么需要的话,就是希望社会多一点关注和认可吧。”

对于朱晔“一点点角度”的说法,6月份刚刚入职花木社工组的“90后”张佳逸深有感触。

“原来真的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辈子。”张佳逸说,读书的时候,曾有个朋友因打架“犯了事儿”,被列为街道青少年事务社工的服务对象。如今,那个朋友有稳定的工作,也成了家,而另外一些则“混得越来越差了”。也正是那个亲切的社工姐姐,让张佳逸对青少年事务社工有了了解和好感。

张佳逸的到来,让花木社工组的负责人张璇及另外两名社工陆连萍、卫胤华感到格外高兴——组里终于有个男孩子了。除了可以承担组织活动时搬重物的体力活,张佳逸还大大提高了工作的安全系数。

“来之前,我还不知道社工的工作原来有那么高的危险性呢。”张佳逸苦笑着说。

家访的时候遇到青少年的敌视和家长的排斥,对于青少年事务社工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而这些孩子的反抗有时候强烈得出人意料。工作5年的卫胤华,就曾遇到过一个孩子在谈话间忽然冲到厨房拿出一把刀,对着他们言语威胁,而一旁的父母根本没办法控制。

如果说孩子的抵触可以理解,一些家长的排斥更让社工们头疼。

张佳逸的第一个个案,是跟踪关注一个21岁的待业女孩。接到案子后,他第一时间联系了女孩的父母。没想到家长的第一反应非常排斥:“我的孩子很好,根本就不需要你们的帮助。”

“如果没有工作,有人好心帮你介绍,不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吗?”张佳逸有些懵了。他向办公室里的几位前辈请教,才想通:哪个家长愿意承认自己的孩子有问题呢?

他前后又多次联系了女孩的父母,仔细解释“接受社工帮助,并不是孩子有问题,而是集合资源,引导她尽快融入社会”,最终得到了那对父母的配合。

在张佳逸的名册里,目前有103名服务对象,以失业青少年居多。大部分时间,他绞尽脑汁,策划一些既能让这些青少年感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提高沟通能力和就业技巧的活动。

好在同为“90后”,张佳逸与大家的兴趣爱好相近,沟通也更容易。他组织的“神盾局特工密室逃脱”室内游戏、“小瓶子大世界”多肉微景观制作等活动,都很受欢迎。

这些活动的经费基本来源于街道团工委的支持。另外,社工组隶属的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每年也有一定的财政预算,让社工组根据要求完成定量的小组活动。

“这几年,在制度和经费上,相关的组织都有一些资助和扶持。”张璇说:“如果真的说还有什么需要的话,就是希望社会多一点关注和认可吧。”

朱晔是浦东最早的一批社工之一。“那时候社工都没人听说过,更别提青少年事务社工了。”他还记得自己和同事们根据居委会提供的名册,挨家挨户上门排摸、走访时的情形,常常被当作是推销员遭到驱赶。后来就带着证件和宣传册,隔着防盗门跟对方解释。

朱晔说:“这几年,情况比之前要好很多了,可是很多人对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工作性质和内容还是有误解,例如会把我们和社区工作者等同起来。”

期待一种未来

社会工作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工资待遇也得到了改善,社会工作也吸引着年轻人加入。

能坚守社工岗位12年,因为朱晔对这份事业有感情。

第一批招募的社工,如今只剩下10人。“比起一般在公司里的工作,社工的待遇真的不高。”朱晔说,这无疑是很多人离开的原因。

同样在社工岗位坚守了近10年的张璇,大学时攻读心理学,有很多同学毕业后选择成为心理医生或治疗师等。但她说,自己还是更喜欢跟孩子们接触,“虽然一开始他们会抗拒、会排斥,但看到他们的改变,让人感受到希望。”

尽管挫败感比成就感来得更多,但“希望的感觉”成为她选择留下的原因。

而90后的张佳逸,在应聘时令不少面试官大跌眼镜。他是从月薪过万的汽车公司区域销售经理岗位跳槽而来的。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一是出于对社工事业的向往,二是因为看好社工事业的前景。

张佳逸说:“在很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社工的社会地位和医生、律师是一样的。而我们的社工体系虽然起步晚,但上海相比国内其他一些地方,已经相对领先了不少。”

2003年,青少年事务社工在浦东起步。几年来,随着青少年成长发展、权益保护、犯罪预防等需求的日益增长,青少年事务专业工作队伍不断壮大。2007年7月,浦东新区社工协会、社会帮教志愿者协会、青年联合会出资注册了民办非企业单位上海中致社区服务社,把青少年事务统一纳入其中的青少年服务部。

浦东青少年事务社工中,80%具有社工师或社工师助理、心理咨询师及心理咨询师助理资质。

这些社工遍布36个街镇,运用专业技巧,为约1.4万名重点服务青少年提供偏差行为矫正、重建家庭支持、困难帮扶联系、法律援助服务、青少年自我保护等方面的帮助。这几年,他们的服务对象群体也在扩大,外来青少年人口被逐步纳入。

本月新招募的22名新社工加入后,浦东青少年事务社工总数将达到133人,与服务对象服务配比接近1:106。

“从顶层设计的角度来看,青少年社工的前景也越来越宽阔了。”中致社青少年服务部部长陈丽丽这几天正在北京参加培训,她介绍,这几年社会工作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专业社会工作,这是社会工作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

“另外,近几年的社工薪酬体系改革让社工的工资待遇得到了改善。”陈丽丽说:“最明显的就是社工的稳定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最新一次的社工招聘上,中致社共收到近200份应聘简历。11月6日,最终进入面试的60人,都表达了对社工行业的憧憬,还有不少人表示是从一些港台剧里了解到社工岗位。

陈丽丽说:“浦东青少年事务社工的发展模式会学习这些地区的先进经验,但不会照搬,而是根据自身特点,摸索出一种更适合本土运作的模式,与政府的相关职能部门,形成优势互补的格局。”

下午三点,朱晔从康康家出来,他心里浮现出刚刚见到的康康的样子,短发、连帽衫、背着双肩包,还有礼貌的问候,嘴角不禁浮起一丝笑意。

雨停了,朱晔收起伞,天空中的乌云渐渐散去,洒下一道明亮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