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检验执行力——浦东“群教活动”

来源:上海浦东门户网站 20141015 发布时间:2020-09-15 浏览量:24

日前,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加强执行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干部执行力守则(试行)》,要求全区党员干部进一步提高执行意识和执行能力,尤其是要增强在浦东改革发展中敢试敢闯敢担当的勇气和本领,这是浦东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改要求的一项具体体现。

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养成了浦东干部勇于改革的意识,历练了善于执行的本领。新的时期,有些同志执行的观念淡薄了,执行的力度减弱了,执行的本领退化了。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浦东将执行力建设作为重要内容,促使浦东干部继续传承善做善成、久久为功的精神,以强有力的执行力,推进浦东二次创业。

执行力减弱问题引起重视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者,浦东率先复制推广自贸区内的各项制度创新和改革试点,优化政府管理体制,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市场监督管理“三合一”建设等,进一步转变职能、提高效能,试图以改革之力建设一个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在浦东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间,不少同志执行的观念淡薄了,执行的力度减弱了,执行的本领退化了。

而这已经引起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常委、区委书记沈晓明曾不止一次地提及一个案例,那就是浦东的建设项目审批已经从法定的281天压缩到50天,审批时间大大缩短,但还是有企业反映审批效率低下。沈晓明曾讲到:“我在调研过程中,很多企业说在外省市和兄弟区县的项目落地要比浦东快很多。这是为什么?”原来,问题的症结在于审批部门与企业的算法不一样。审批部门是从递交符合要求的材料的那个时间点开始算,而企业是从第一次递交材料时开始算。

“数字好看没有用,不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沈晓明说,要进一步改善企业的感受,就应该想方设法帮助企业尽快使材料符合要求,但不是所有的同志都是这样去努力的。执行力减弱随之带来的就是“作风飘浮”、“矛盾积累”和“错失机遇”。

在今年7月29日召开的三届区委六次全会上,沈晓明进一步提出了浦东干部在工作中存在的“四个反差”,即:改革创新的认识和行动之间存在反差;漂亮的数字和实际的效果存在反差;“施工”方案和“竣工”结果存在反差;机关的努力和基层的感受存在反差。

比如对于改革创新,很多人认识到位,创新的想法也有不少,但涉及部门利益,改到自己头上时,就会患得患失、裹足不前;比如浦东农民收入,在全市排名很好看,但收入结构不合理,关键的财产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增长较慢;再比如很多新产业,包括海洋高新、物联网、大数据、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子商务等,研究得很深,思考得很多,问题看得很准,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但落到实处还不够,效果和产生的影响还不大……

制度建设突破“四个反差”

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善始善终、善做善成”。韩正同志也强调要“一分部署、九分落实”。这归根结底就是要求强化执行力,没有强有力的执行,再宏伟的蓝图、再正确的决策都会落空。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浦东在主动承接中央和市委专项整治任务、继续推进前期确定的五个专项整治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将“执行力减弱的问题”列入区委专项整治项目,着力破解“四个反差”问题。

目前,以“提高执行力”为目标,新区正开展“四个一”工程:出台一个意见(《关于提高干部执行力的若干意见》);制定一个守则(《浦东新区党员干部执行力守则》);开展一次“提高执行力”专题培训;健全一批机制和制度,包括科学决策、工作督查、请示报告、考核激励等方面的机制和制度。具体而言,就是在加强科学决策上下功夫,在增强工作合力上下功夫,在改进工作方法、强化过程管理上下功夫,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下功夫,在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上下功夫。

其中,科学决策是有效执行的前提和基础,浦东通过制度建设的方式,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到解放思想、集思广益。重大事项在决策前要充分讨论,发挥各方面的才智,集中各方面正确的意见建议。讨论中,分管领导要欢迎班子其他同志发表意见,班子成员要打消各种顾虑,积极参与讨论。

各项重点工作和改革任务综合性、复杂性凸显,需要各部门、各单位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增强工作合力,无疑是提高执行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在活动中,浦东进一步通过理顺区级机关和街镇之间、区级机关和开发区之间、开发区和街镇之间的工作职责和事权划分,通过改革压缩推诿扯皮的空间,切实解决部门职能交叉、重叠问题以及管理盲点问题,从机制上努力避免出现推诿扯皮、管理空白现象。

此外,浦东还在改进工作方法、强化过程管理上下功夫。突出问题导向,不断改进督促检查方式,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形成覆盖全区大督查格局,加强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发挥监察组织的行政监察职能和巡察组织的巡察功能,强化区地区工作党委、区国资委党委等综合部门的督查功能,努力提高督查质量和实效;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上下功夫。掌握“四新”(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的最新动态,关注重点行业领域,了解领军企业的颠覆性创新,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方法;在改革经验的复制推广上下功夫。下功夫研究借鉴其他地区的改革经验,拿来为我所用,以解决发展的瓶颈问题。

以执行力啃改革“硬骨头”

在一系列的措施和制度建设下,抓执行力已经成为全区上下的一致行动。而在诸多行动之间,无疑,啃“硬骨头”最能体现执行力。在强有力的执行下,一些历史上老大难的“硬骨头”正在被一一化解。

“三违”是城市管理中公认的“硬骨头”,不仅浦东如此,全市如此,甚至各地都如此。但是今年浦东一举拆除近300万平方米违法建筑。这个任务在年初布置时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但现在完成400万平方米的目标已在眼前,“三违”持续增长的势头被遏制。在整治群租过程中,新区相关部门和街镇创新办法,疏堵结合。唐镇尝试一种全新的代理公租房新路径,即由政府委托的中介机构出面,以6年为一个周期,从居民手里收租多余的动迁房,统一装修后,成为公租房性质的人才公寓,以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租给有住房需求的人才。目前,已收到房子近600多套,完成装修的180多套全部出租。此举不仅大大缓解了人才住房难题,“堵”住了群租源头,又盘活了居民闲置房的存量资产。

“动迁居民逾期过渡”也是涉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要紧事。经排摸,浦东梳理出2013年底在外过渡的农(居)民20966户,涉及征收安置房建设项目62个。浦东强化统筹协调,整体推进,提前启动并获得曹路、三林共计170万平方米的区级征收安置房基地的原则认定批复,同时,从惠南民乐、周康航、曹路、三林等市大居基地筹措60万平方米的房源。截至8月底,全区已完成动迁居民回搬5868户,年内将完成7500户回搬目标。

有关部门还加大旧区改造和“城中村”、“厂中村”改造力度,加强住房保障落实力度;方便市民交通出行,新辟调整优化58条公交线路,延长12条公交线路营运时间,调整优化轨交站点周边和社区穿梭巴士线路等。

此外,很多职能部门还针对活动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及时整改,强化执行。比如,商务委、市场监管局、税务局等针对“外资企业设立和变更审批时间长”的问题,联合推出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和变更“一口受理”试点政策,实现外资批准文件、营业执照、组织机构给代码证、税务登记证、食品前置许可证的“五证联办”,做到外资企业获取“出生证”时间最短、行业覆盖面最广、受理事项最齐全、办事流程最透明,较国家法定审批时间缩短90%。人社局将原有的“居转户”、“人才引进”、“照顾困难调沪”三个独立窗口合并为“户籍受理”窗口,实现“专项受理”到“综合受理”,同时制作“高峰指南”,通过微信平台告知企业,引导办理单位错峰申报,提高办事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