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6日,家住高行镇海韵茗庭的曹锦芳阿姨,又在居委的“温馨雅韵”活动室内做了一次腰椎和颈椎的理疗。“多亏了家门口服务站,不用去医院就能做理疗,真方便。”她说。
这是海韵居委在打造家门口服务体系中推出的一项便民服务。在高行的32个居委,家门口服务站的建设已经全面铺开。高行镇副镇长杨光磊说:“高行的目标,不仅要在年内实现居委家门口服务站的全覆盖,而且每个家门口服务站都要各具特色。”
“七色”法让服务更明晰
65岁的曹锦芳去年3月才搬到海韵茗庭。因为颈椎、腰椎不舒服,她经常要去医院理疗。
家门口服务站建成后,曹锦芳的麻烦事得到了有效解决。居委请了附近医院的医生到小区来,为居民提供免费的中医康复、理疗等服务。
居民区党支部书记戴勇军介绍,这是海韵居委在建设家门口服务站时,推出的特色服务之一,其他的还包括送菜上门的“菜篮子”服务、法律咨询服务等。
“我们居委下辖两个小区,一个是动迁小区东旭雅苑,一个是商品房小区海韵茗庭。因为小区刚建成,医院、菜场等生活配套还不够完善,所以在家门口服务站建设方面,我们首先考虑满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戴勇军说。
除了各种便民服务外,“七色”工作法是家门口服务的一大特色。“我们把家门口服务站接待的群众事务,按照‘急’‘难’‘愁’‘盼’‘流转’‘普通’‘结案’等分为七种不同的颜色,列入表格中,根据轻重缓急等情况,分别处理。”戴勇军说。
这样的工作法,不仅让事务办理更加明晰,也为后续分析、总结留下了痕迹,便于今后提供更精细的服务和管理。
借党建联建共享资源
在距离海韵茗庭不远的森兰仁恒居民区,家门口服务站的建设则体现出另一种特色。居民区党支部书记刘鑫楠介绍,这是一个高档居民区,居民的文化需求较多,同时又能提供不少的资源,助力社区管理和服务。
于是,在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除了常规的服务站空间改造外,仁恒居委借助“五联五促”工作法,尤其是当中的“党建联建促事业”,充分利用了辖区内各单位的资源,为居民营造一个更和谐宜居的氛围。
“事实上,辖区内各单位服务的群体,与家门口服务体系服务的群体是相同的,所以我们就共享资源,把服务做得更好。”刘鑫楠说。
借助党建联建,仁恒居委与仁恒物业森兰管理处、森兰明珠小学、邻里之家商户等开展合作,举办了一场又一场的活动。
而小区迎宾楼改建项目,更体现出党建联建的作用。刘鑫楠介绍:“迎宾楼本是物业留给居民会客的场所,但实际却变成了快递堆放仓库,我们与物业沟通后,将它改造成了一个阅读空间,取名‘邻里书吧’。”
“邻里书吧”由物业提供书架、桌椅等,80%以上的书籍、杂志则由居民捐赠,并由居民自发担任志愿者参与管理。“居委没有投入多少资金,借助共建和居民自治,完成了这个项目,而有了场地,我们便能开展更多活动。”刘鑫楠说。
年内实现服务站全覆盖
高行镇的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已在镇域内的32个居委全面铺开。杨光磊介绍,高行镇计划在年内实现村居家门口服务站全覆盖,还将打造6个示范性家门口服务站。
“将社区事务受理延伸到基层,高行镇早有基础,这助力了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杨光磊说。
32个居委除了完成“标准动作”,同时坚持打造自己的特色,这也是高行镇推进这项工作坚持的一个原则。
杨光磊介绍,除了“问需于民”“对症下药”外,打造“一居一品”也是高行镇家门口服务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
“只有按照各居委的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追求实用,才能真正提升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只有居民切身体会到,生活方便了,小区更和睦了,那才是家门口服务体系成功的标志。”杨光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