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根基所在。当下,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已成为深化基础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双引擎”,学校的“抱团发展”也促进了“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与发展。
11月17日,来自全国各地的知名校长和教育专家相聚上海市进才中学北校,参加以“守望相助集群发展 凝心聚力提升品质——学校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培育及运行机制”为主题的教育论坛。
此次论坛系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2017年度教育论坛,同时也是进才教育集团第二届学术节及进才中学北校20周年校庆系列活动之一。
学区搭台 教师跨出学校“藩篱”
所谓“教师专业共同体”,是指基于教师共同的目标和兴趣自愿组织的专业共同体,通过合作对话与分享性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推进教学改革。相较于教研组等传统的共同体,“教师专业共同体”的最大特点,是激发教师主体的“自主自愿”。以往,即便教师有“寻找志同道合小伙伴”的愿望,也常常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而难以实现。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搭建的平台,无疑给了教师这样一个良机。
“学区化办学在促进学校破解师资问题上具有优势。”论坛上,浦东教发院区域教育中心主任、浦东新区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实践研究项目执行人李彦荣提出,以往单个学校在师资方面面临着不少难题:结构性缺编,部分学科教师人数少,个别学科甚至没有专业教师;优质教师稀缺,校内教师同质性高等。而学区化办学通过优质课程跨校送教、优质师资共享、跨校教研共同培训、学习共同体共享平台建设等做法,给了教师跨出学校的“藩篱”、走向共同发展的机会。
李彦荣强调,在学区搭建的平台上,教师以提升教学能力为目标开展专业对话,基于内心需求以平等的身份进行交流共享。在此过程中,每名教师都是主动的参与者,而非应他人要求的被动参与者。“学区化办学带来的学校的共建共治,使教师能共享‘1+X’的跨校优质教研资源。更重要的是,教师的专业发展理念,也由之前的关注个体发展,开始转向关注共同体的建设。”她说。
建平实验小学校长、金杨学区化办学项目负责人沈伟栋,在论坛上分享了学区一次教研活动的实录。“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沈伟栋说,针对这一问题,教师给出了内因、外因两大类10多个答案,这些回答让校长们意识到:教师成长需要平台,而学区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
由此,金杨学区建立了联合教研交流机制、培训成才机制等和教师专业发展相关的机制,形成了《金杨学区跨校带教师徒公约》,在传统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增设了“校际教研”“学科教研”“分层教研”“项目教研”这4种学区教研模式,还开发了金杨学区教育教学数字资源平台。
集团引领 提升教师专业修养
学区化办学对于“教师专业共同体”的促进和提升,在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同样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论坛上,建平教育集团理事长、建平中学校长赵国弟,介绍了集团在“教师专业共同体”建设方面的一些成功经验。他提到,针对教师专业需求,集团既有每年一次的全员培训,也有组团式的专项支援。如,建平中学与浦东中学进行学科互动,建平西校帮助建平南校开展青年教师培训等。近3年,集团内市区9个学科教师培养基地为集团培训了近40名教师。
此外,集团还鼓励教师就共同关心的课题,结合各自学段开展分层探究。围绕“家校社”这一主题,建平中学探索了《高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体验课程中的家校合作实施方案》、六师附小研究了《构建基于网络的“家长学校”平台,创新家校沟通的途径》、建平西校开展了《利用互联网开展家校合作与评价的实践研究》、特殊教育学校实施了《构建家校合作模式,促进特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实践研究》。
“集团成为一个巨大的孵化器,在促进成员校同步优质发展的同时,也锻炼和培养了一批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七宝中学教育集团理事长、七宝中学校长朱越介绍,集团成立至今,七宝中学已输出20名优秀教师担任校长或区域教育行政管理干部。集团培养区级学科带头人11人,区级骨干教师56人,区骨干教师培养基地主持人6人,区课程教学研究中心组成员中有62名来自七宝中学教育集团。“集团这个‘孵化器’不仅提高了集团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提升了他们的专业修养与境界。”她感言。
进才教育集团理事长、进才中学校长胡瑞峰介绍,集团定期汇编《进才学报》刊发集团校教师的教科研论文、教育教学案例和研究报告,促进教师科研成果的交流与分享,提升教师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去年,集团首创了集团学术节,每年举办一届,并开展形式多样的集团培训、送教上门、集团间教研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共同体的建设。“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施工内部装修’的阶段。在回答‘集团机制如何助力教师发展’这一话题时,我们形成了以下思路:校长带头,接地施工;骨干先行,专业引领;挖掘特色,推广辐射;能者为师,轮流主持;注重实效,滴水穿石。”胡瑞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