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浦图推出“图书小管家”活动。随着活动知名度的打响、品牌效应的彰显、管理模式的规范,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想加入这一项目,但“小管家”岗位一直存在“僧多粥少”的状况,很多孩子只能望门兴叹。如何让这一“叫好又叫座”的暑期文化公益项目惠及更多青少年?近日,本报记者开展了调查。
招募信息在微信公众号上一推出,名额瞬间被秒光……暑假伊始,浦东文化场馆里最火热的公益项目,莫过于浦东图书馆的“图书小管家”。从本周一开始的7周里,455名中小学生将在浦图及12个街镇分馆的少儿馆,5天一轮分批开展引导读者、整理图书、检索咨询等志愿服务。
“今年活动的报名比往年还要火!”浦图少儿馆负责人刘隽透露,在“浦东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启动报名后,浦图本馆的活动名额几分钟内即被“秒杀”。而12个街镇分馆的400多个名额,也在一天之内被一抢而空。
记者了解到,9年前,浦图推出“小管家”活动时,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多少相关活动的经验、先例可借鉴。9年来,随着活动知名度的打响、品牌效应的彰显、管理模式的规范,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想加入这一项目。然而,大部分孩子最终却因抢不到名额而无奈放弃。如何让这一“叫好又叫座”的暑期文化公益项目惠及更多青少年?本报记者开展了调查。
活动名额被“秒光” 沉浸式职业体验受追捧
本周一下午1点,6名“图书小管家”在浦图集合。根据先自愿、后指定的原则,“小管家”选择了各自岗位,到岗开展各项志愿服务。
穿上红马甲,10岁的男孩刘希越在图书检索区进行服务。“爸爸告诉我有‘小管家’服务,我思考了一下就同意了。”刘希越很快熟悉了工作流程,开始帮助读者操作检索系统。“我终于弄明白索书号是什么意思了。”他说,这样以后就可以自己找书了。
图书自助借还机边,为读者提供服务的是10岁女孩高昕。她是主动报名的,“我猜想,图书管理一定非常有意思,可以一边服务,一边看书。”然而,第一天的体验就打碎了这个美好的想象,她发现工作非常繁重,“根本没时间看书,我希望可以换到更轻松的岗位上。”
12岁的赵乐渔推着满满一车期刊,负责期刊的整理归架。她从手推车上取出一本期刊,对照封面上贴着的序号,俯身摆到书架相应位置。不到一个小时,规定任务就全部完成了。离服务结束还有两个小时,她没有闲下来,每当有小读者摆错期刊的位置,她就立即去归位,忙到满头大汗。
赵乐渔的爷爷一直陪伴在孙女左右,并不时用手机拍照。他透露,为了参加这个活动,孙女推掉了一堂补习班。看着在家里很少干家务的孙女在图书馆里认真地“工作”,爷爷很欣慰,他表示:“浦图的学习氛围非常好,能在这里参与社会实践,孩子将学到补习班中学不到的东西。”
意想不到的收获 街镇图书馆“火”了
上岗首日,6名“小管家”的工作业绩如何?负责培训工作的盛老师表示“很惊喜”,每个孩子都十分认真地完成任务,无论她在什么时间巡视,“小管家”都坚守在岗位上。
“我们并不指望小朋友的参与能为馆员的工作减负,恰恰相反,这个活动增加了馆员的工作量。”刘隽坦言,尽管“小管家”的服务未必能够产生多少“实绩”,甚至偶而会出现“越帮越忙”的情况,但浦图依然愿意提供这样一个实践的平台。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服务能力、社交能力,更让他们对图书馆和书香多了一份亲近,“小手牵大手”,更多浦东人家因此爱上阅读。
9年来,这个暑期项目还获得了不少意料之外的收获。其一便是“小管家”在展开社会实践之余,还以孩童特有的敏锐视角,为馆方提出不少提升服务的“金点子”。比如,有“小管家”发现:为了让小朋友在图书馆里保持安静,志愿者需要说话去提醒,但这提醒本身,就有悖于文明阅读规范。于是,“小管家”提议仿照剧场,制作一块写着“保持安静”的告示牌。如今,浦图少儿馆的馆员有时就举着告示牌巡视,效果很不错。
另一个“没想到”,是“小管家”活动从最初的浦图一个点扩容到10多个点,无形中打响了街镇分馆的知名度。许多家长通过活动招募公告和口耳相传,第一次知道:原来在“家门口”也有硬件优秀、活动丰富的图书馆。今年,位置偏远的泥城镇图书馆,“小管家”名额也被“秒光”。
各街镇分馆也积极探索“微创新”,在“小管家”活动中展示各自特色。位于南部郊区的惠南镇图书馆,邀请大学生志愿者协助指导“小管家”。位于浦东中部的张江镇(孙桥)图书馆,则为“小管家”定制了徽章和专属T恤。馆方还建立家长微信群,分享“小管家”的服务照片、视频,并邀请家长为活动提供改进建议。一个孩子带动一个家庭,因为“小管家”项目,分布于浦东各街镇的图书馆提升了知晓率和利用率。
解“僧多粥少”难题 要用好家门口文化场馆
9年来,“小管家”项目的运作模式越来越细致规范。各服务点都会参照统一的打分标准,综合考量青少年的出勤率、工作表现以及活动日志等材料,作为评价服务质量的依据。8月底,还会评选“优秀图书小管家”,并颁发证书。
品牌打响了,模式形成了,“小管家”项目可谓“叫好又叫座”。然而,450多个名额,与全区10多万适龄青少年相比,依然是杯水车薪。曾有家长因为“秒杀”不到就近的名额,只能开车一个多小时,把孩子送到浦东中部的图书馆参加活动。
记者调查发现,一旦开展这一项目,馆方就要派出相关人员进行管理,而目前浦东各级各类图书馆的人员配置并不宽裕。此外,街镇图书馆硬件条件不一,如何确保“小管家”的安全,也是部分图书馆顾虑的因素。这些都阻碍了活动的进一步推广。
如何才能缓解“小管家”岗位“僧多粥少”的现状?
记者了解到,以浦图为中心馆,浦东公共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不仅有35个街镇分馆,还有近千个服务点,其中大部分是位于村里的农家书屋,以及位于社区的居委会图书室。如果这些“家门口”最后一公里的场馆能开展“小管家”项目,每年受惠的青少年将以数十倍增长,便能实现活动规模扩大、家长便于看护、孩子就近体验这“三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