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忠职守的背后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虽然陪伴我和妈妈的时间很少,但是我们永远支持你,永远爱你。”这是提篮桥街道平安办主任何建华的女儿在她父亲生日这一天写下的祝福语,也正是这一天,何建华被评为全国信访系统先进工作者。
曾经,何建华是一位值守一线的民警。如今,走上信访工作岗位,他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耐心。在长达13年的信访工作中,何建华面对过愤怒的拳头、伤心的眼泪,凭着一颗为百姓设身处地着想的心,他成为了信访圈里的“活招牌”。经过他成功调解,不少信访群众从一开始犹疑不信变为最后的心服口服。
设在拆房现场的灵堂
“能让我们在老房子里设灵堂吗?”“这个很困难,你们的老房子因为周边施工已经受损很严重了,不但有倒塌的可能,而且还有其他方面的安全隐患。”2015年,一位提篮桥街道的居民在外地一起突发事故中遇难,遇难者家属想在已搬离的旧改基地里设灵堂,让逝者落叶归根。于是,家属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来到街道信访办表达了这一愿望。这让信访办的工作人员感到十分为难。原来,基地已经进入拆房阶段,居民的老房子早已不适合居住,更不要说大批人员在内进行祭奠。虽然,民间有“魂归故里”的习俗,但“安全第一”的原则不容忽视。事情陷入了情理两难,怎么办?
信访办工作人员将此事上报给了何建华。面对失去亲人后悲恸欲绝的居民,何建华陷入了沉思,安全原则的确不能打破,但换位思考,家属的这个心愿是人之常情,要想办法尽力达成。
在经过一夜的深思熟虑后,何建华决定这个忙要帮!为了让逝者早日安息,他迅速协调相关单位连夜对这户居民的老房子进行加固,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清理,腾出安全的场地,还安排工作人员协助居民在老房子内设置灵堂。在祭奠期间,何建华还多次上门查看房屋安全情况。他说,办好这些事是对遇难者家属最大的慰藉。
看着让家人“落叶归根”的心愿达成,遇难者亲属边流着泪,边拉着何建华的手说:“你虽然不认识我们的亲人,但却能将心比心,与我们感同身受,让我们觉得很暖心,谢谢,谢谢……”
从挥拳头到送锦旗
“我凭什么相信你们呢?只有到北京上访才能给我分到和人家一样的大房子!”紧接着,重重一拳落在何建华身上。想起3年前,与信访人李某的初次见面,何建华记忆犹新。
在提篮桥街道的信访矛盾中,有不少与旧改有关。李某就是其中一员,因为对旧改安置方案有自己的看法,他走上了信访路。解开一个人的心结,要从了解一个人开始。何建华觉得要化解这个矛盾,必须要从和李某“交朋友”开始,贴近他的生活,才能走入他的内心。可李某性格比较直爽,对街道来的人有防备之心。因此,第一次见面,他就让何建华吃了苦头。
这不愉快的第一次见面并没有让何建华气馁。一个偶然的机会,何建华发现自己的好朋友也是李某的好友。通过共同的朋友,何建华知道了李某生活的艰辛,和很多不为人知的困难家境。因此,他对李某更是多了一份同情和理解。为了照顾爱面子的李某,何建华再次上门,小心翼翼地关心起李某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从见面不到几分钟就拳头相对,到只能维持几分钟的尴尬聊天,再到坐在一起像老朋友一样聊天……渐渐,何建华俨然已经是李某多年的老友。李某也逐渐放下了对何建华的戒备心,打开心门,把何建华请进了自己的生活中,不仅接受何建华对他的规劝,还主动要求何建华为他解释旧改政策。
经过长达3年的点对点约谈、心理疏导,曾经看似如石头般顽固的李某被何建华的执着与真心打动,心与心的距离近了,旧改遗留矛盾也解开了。李某最终签订了房屋征收与补偿协议,即将搬入新家。
今年6月,李某来到提篮桥街道办事处看望何建华。此时的两人谈笑风生,说起3年前的不打不相识,大家相逢一笑。李某还向何建华递上印有“情为民所系、心为民所想”的锦旗,向老朋友话别。
和团队一起继续前行
地处北外滩的提篮桥街道,这几年来随着旧区改造、滨江开发建设等工作的推进,居民各类诉求逐渐增多。面对这一情况,提篮桥街道始终把做好群众工作放在首位,并渐渐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信访接待工作方法,打造了一支能走得进居民内心、化解得了冲突矛盾的信访接待队伍。街道还在信访工作中引入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律师、心理咨询师等社会第三方力量,一起参与矛盾化解,让居民的烦恼有地方倾诉,有问题找得到人解决。
近年来,在团队合作下,提篮桥街道的信访量逐年下降。其中,经何建华手中解决的遗留个体矛盾近百件,集体矛盾三十多件。工作繁忙了,难以照顾到家人,去年何建华父亲病重临危,没有能多陪陪父亲、多聊会儿家常,成了他心中最大的遗憾。而这十三年来,他为了做好信访工作,他不仅被打过,家里窗户也被砸过。
可何建华对走上信访工作岗位不言后悔。他说:“街道最贴近百姓,只要看到百姓满意了,我也就满足了。”